返回顶部

从科辅工到"发明达人"他是科研战线上的"老黄牛"

http://www.scol.com.cn  (2017-03-17 07:39:17)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张小丽  

内江十大优秀技师周忠林:

从科辅工到“发明达人”他是科研战线上的“老黄牛”

获得内江市优秀技师称号

周忠林在小麦田里选种

扎根田间大半辈子,他配合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科研人员圆满完成各项科研课题,先后参与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其中两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

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农机维修技术,改进和完善各种农用器械;其中改进的2项农用机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这2项发明为团队完成各项科研任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最近,他获得“内江市优秀技师”荣誉称号,是此次十大优秀技师中科研战线上唯一获此殊荣者。面对领导、同事的赞誉,他说:“我只是尽到本分,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扎根田间40余载

他是科研战线上的“老黄牛”

三月的甜城,空气中弥漫着油菜花的清香,当田野里的麦子开始抽出青涩的麦穗时,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职工周忠林和同事们又迎来了一年的“农忙”时节。

每年此时,他们都要抢在小麦自花授粉前,扎根到试验田里,从上千个品种(系)的小麦中,精选良种,进行杂交授粉,为进一步培育良种工作打好基础。

3月16日,记者来到市农业科学院所在地时,周忠林和所里的同事们正躬身在附近一片绿油油的小麦试验田里,精心选育小麦品种。

试验田里的小麦长势不错,远看就像一块绿色的毯子,覆盖着初春的大地。记者走近看才发现,不少植株上都套着纸袋,挂着编号。周忠林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要从这片“绿毯”里找出健康植株,剔除植株上的花粉,为它们套上袋子,以备后续进行人工授粉。

提起与农业科研工作结缘,周忠林说,他从小就生活在市农科院(原内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父母都是农科院里的工人。初中毕业后,他先被分配到原谢家坝农场,当了十多年机械维修工人,直到1989年父亲病重才被调到市农科院。两年后,周忠林正式成为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里的科辅工,协助一线科研人员进行小麦、油菜等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实验、农业生产等工作。

如今,58岁的周忠林早已头发花白。工作40多年来,无论是当果树工人,还是做科辅工,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忙碌。和普通的农民一样,春种秋收,风吹日晒,农忙时熬夜是常态;但和普通农民不一样的是,他收获的每一粒果实都需经过科学的筛选,他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里,都肩负着科研的使命。

“可别小看科辅工,我们做实验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活,选种、播种、收割、脱粒、分拣、包装……每一样工作都离不开科辅工。”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王相权说,周忠林是所里成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做事踏实认真,任劳任怨,这么多年来默默无闻地从事科研辅助工作,配合一线科研人员圆满完成各项课题,堪称团队里的“老黄牛”。

据王相权介绍,这些年,周忠林先后参与完成20余项重大或重点农业科研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联合实施的国家“863”重大专项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内麦8号、内麦9号)、四川省突破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等;先后参与育成农作物新品种8个,为我市及川南小麦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周忠林作为内麦8号科研第十人获得四川省科技厅颁发的“四川省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2016年,周忠林作为“丰产多抗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团队第十二人获得四川省科技厅颁发的“四川省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热衷钻研维修技术

他成为所里的机械“专家”

在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这个13人团队里,周忠林最为同事们称道的是,他有一个“不务正业”的爱好:维修各种农机。

市农科院有一个杂物间,里面堆放了十余种农用机械,包括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脱粒机等,都是农业科研过程中常用的机械。同事们笑称,“这是周忠林的工作室。”

原来,周忠林一直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俨然成了所里的机械“专家”。所里科研工作涉及的农用工具、生产机械,几乎没有他不会修的。但凡机械有故障,同事们招呼一声,周忠林上手“鼓捣”一番,一般都能修好。自打周忠林到了小麦研究所,所里就再没额外请过维修工,节省了一大笔维修费用。

与此同时,周忠林还积极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机械和工具,给同事们的工作带来便利。

收割玉米的时节,他发现同事们经常需要肩挑、手抬玉米棒子,非常辛苦,就自购材料、自主设计制作了一种滑轮小拖车,大大减轻了同事们的劳动强度。

所里的甘庶试验田需要施有机肥,过去,没有机械辅助,完全靠人工进行,既辛苦,又没有效率。周忠林经过研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引流系统,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既节省人工,又大大提高了施肥效率。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同事们眼里,周忠林早已是科研团队里不可或缺的机械“专家”。

“他做事靠谱,很能吃苦。”同事杨杰智说,周忠林人很勤快,又不怕麻烦,对所里的同事都很热心,给一线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对此,周忠林笑呵呵地回应,“我只是想尽量减轻同事们的体力负担!”

巧手改良实验机械

取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除了维修农用机械,周忠林还曾有两项实验机械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据王相权介绍,某些农业科研过程,会对农业操作机械有特殊的要求,但是由于科研工作量有限,农机生产厂家一般不愿接受定制,从外面购置的机器很难满足科研需要。

在播种小麦的过程中,周忠林发现,一般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种子都是直接撒在地表,种子的损失率很高。为了避免种子被鸟儿吃掉,在播种机完成作业后,往往还要人工进行掩埋。后来,周忠林经过反复尝试,在播种机上加了一道自动掩土装置,省去了人工操作的麻烦。

“我们所里一共有60至70亩小麦试验田,而我们整个团队只有13人。过去,我们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全部试验田的播种工作。用了周忠林改良后的播种机,现在半个月就可以完成,而且播种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对于周忠林的这项技术改良,王相权赞不绝口。

2012年,这套“播种机开放式开沟排种一体化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在为油菜种子脱粒的过程中,周忠林发现,原来的脱粒机每次脱粒时都有部分种子残留在机体内,不仅容易造成品种混淆,也不利于产量评估,会造成科研数据失准,于是,他在脱粒机底下开了道口子,实现每次脱粒时都无残留。2014年,这种经过周忠林改良过的“油菜试验种子脱粒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种种荣誉加身,赞誉之声纷至沓来。对此,周忠林只是憨厚地笑笑,“我只是尽到本分,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想过会得到这么多荣誉!”(张小丽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