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管老管幼“管得宽”,管出和谐新风尚

www.scol.com.cn  (2018-04-03 10:07:22)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丁洁  

管老管幼“管得宽”,管出和谐新风尚

——一名老党员的大爱情怀

练富荣和老伴李桂芳

一杯清茶,热气氤氲;一个故事,感人至深。在隆昌市李市镇李市社区有这么一家茶铺,汇聚的是街坊邻居,传颂的是人间大爱,品味的是孝悌忠义。

茶铺的主人叫练富荣,是一名老党员。说起他的故事,周围人纷纷竖起大拇指——他爱党爱国效忠国家,以“忠”字践行对党和国家的誓言;他默默供养无血缘关系的一对老人18年,以“孝”字立身示范;他年近70岁仍活跃于社区事务中,调解邻里纠纷,维持社区秩序,以行动传达着对社会的热爱……

发挥余热担大义 调解邻里促和谐

3月31日,临近中午,练富荣才有了一点空闲时间。身着制服的他如今是社区小组长,同时也是场镇秩序的协管员,平时主要负责维持场镇秩序及市场管理。春节期间,不仅要在场镇上巡逻,还要协助反扒,责任也更加重大。

家住荣昌县的罗成是练富荣的茶客之一,单身的他腿脚有些残疾,有时还没有茶钱给,但练富荣从不嫌弃他。在这个茶铺里,还有七八名智力有残疾的人也会常来坐坐,练富荣总是任由他们一坐就是半天。

“他是个好人。”提到练富荣,说话有些不利索的罗成把这句话说得十分清晰。

作为隆昌市第一届助人为乐模范,练富荣是场镇上出了名的“管得宽”。平时谁家有红白喜事或者难处,请“练大爷”帮忙,练富荣都会乐乐呵呵地前往;邻里有纠纷,常常请他去“评理”,不用上报就能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几年前,场镇上有两家人因为楼上堆垃圾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楼顶的雨棚是用石棉瓦覆盖的,楼上这家人为了避免漏雨,就找了一些建筑垃圾来遮盖,久而久之,就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楼下的人要求楼上的人把垃圾弄走,可楼上这家人却觉得这也是为了大家都不淋雨,两家人因此吵了不少的架,多年的老邻居还差点儿大打出手。最后,他们找来练富荣评理。练富荣把双方聚拢来,仔细听两家诉说,耐心分析利弊,双方听了他的话,认为很有道理,都答应一家出一点钱,请人来把垃圾弄走,从此两家人也和和睦睦再没有了纠纷。

在改善场镇文明工作上,练富荣是义务宣传员和劝导员,他的话,大伙儿都乐意听。在他的引导下,场镇的环境卫生、群众文明习惯有了很大改观。记者追问他这样“管得宽”是为了啥,他想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回答道:“每次帮完别人,他们总会说一句‘要得’,我想,大概我就是为了这一句‘要得’吧!”

求上进入伍入党 做贡献冲锋在前

练富荣为茶客端茶

不怕麻烦“管得宽”,归根到底在于一颗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心。练富荣是一位老党员,1970年,19岁的他入伍8个月后就入了党。说到入伍入党,他的理由很简单——想要上进。

入伍入党,是上进的最好体现。但在练富荣心里,光是入党还远远不够,凡事创先争优,争当尖子,才是最好的行动方式。在部队里,练富荣常去听党课,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以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每一次连队里派给他的任务,他总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为尖子班里的尖子兵,他多次被评为全师全团的优秀士兵和五好战士。

退伍老党员黄道奎是练富荣多年的老朋友,对练富荣的事迹他可以说比谁都清楚。1972年,部队掀起搞生产的热潮,练富荣所在连队向驻地的政府要来15亩地,白天种地搞生产,到了晚上,作为班长的练富荣还带领一个班9名士兵,在周围开了几十亩荒地种上蔬菜,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他们都起早贪黑地劳作,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可他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和累,一直奋战在第一线”。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成果——那一年,他们种的地产了8万多斤土豆,其他如大白菜、西红柿等共收获15万斤,成为连队里的一个“传奇”。

时隔多年摆谈起这些往事,练富荣有点意犹未尽。在当时,练富荣的大名在当地老百姓中都是响当当的,他带领士兵搞营房建设,搞运输,全班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之后,无论是担任炊事班班长,还是退伍之后担任地方上的村支书,练富荣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工作,从不叫苦叫累。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练富荣说,作为退伍军人,思想里保持“服从”意识,而作为党员,更是要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军人、党员应该做的!”

在练富荣的影响下,他的三个孩子都入了党,对此,练富荣很是自豪:“我们家就可以成立一个支部了!”

照顾孤老十八年 孝悌仁义传大爱

练富荣与小学生在一起

百善孝为先,而孝道的最高境界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82年,练富荣所在的茶馆经常有一对老夫妻来喝茶。老夫妻名叫陈大章和李才珍,当时已年近七十,因早年没有生育,老两口没有子嗣。起初,练富荣还只是招呼他们喝喝茶,偶尔吃吃饭。但到了1993年前后,老两口的身体开始常常出状况了。练富荣跟爱人商量之后决定,将老两口留在茶馆里,方便照顾。

不仅为老人端茶送水、洗衣做饭,老两口常生病,练富荣还带着他们去镇上看病,李市镇上的10多位医生,练富荣带着他们去看了一个遍,老人病情较重时,他甚至把老人带到了附近的石燕桥镇和隆昌市里去看。

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练富荣和李桂芳夫妇却坚持照料这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直到2000年,整整18年。

练富荣也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悉心照顾这对不沾亲不带故的老两口。他的老伴李桂芳倒是一语道破——“老练是个热心肠的人,见不得这种事……”其实,练富荣夫妻俩都是一样的“热心肠”,在这件事情上,两个人的意见也出奇的一致。李才珍老人晚年时全身肿胀褪皮,需要及时清洗,李桂芳总是主动帮老人洗澡。

这个故事在邻里间、在场镇上广为流传。说起练富荣,李市镇居民梁辅恒一个劲儿地称赞:“难以想象,他太不容易了!”

确实“不容易”!那时练富荣的家庭不仅不宽裕,甚至还可以说是拮据。除了陈大章老两口,家里还有外婆及双方父母、3个孩子需要照顾。

一个家十几口人,生活重担全部压在练富荣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李市镇文化站工作的他只能没日没夜地工作。文化站经常要下乡,有时天亮才能回来,练富荣总是顾不上休息,快速地烧火做饭,为老人和孩子们备好早餐,然后帮妻子经营的茶馆挑水……他还在镇上的供销社干了一份炊事员的活儿,偶尔也接点挑抬搬运的零工来补贴家用。

事实上,“见不得这种事”的练富荣不仅照顾非亲非故的老人,他的小儿子练禄鸿也并非亲生。

1995年1月,练富荣在回家途中看到路边有一个包袱,包袱中竟然是一个婴儿,左手残疾,啼哭不止。四处询问了半天无果后,练富荣把婴儿带回了家。

孩子的亲生父母始终没找到,于心不忍的练富荣不顾本身就已经够重的家庭负担,与妻子李桂芳商量着一定要把这孩子养大成人。这个孩子,就是练禄鸿。

在练禄鸿的记忆里,从小到大,练富荣都对他和姐姐们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远近。“吃的穿的,姐姐们有,我也有;有的姐姐没有,我还是有;我们从爸爸那里受的教育,也都是一样的……”练禄鸿说,不敢去想象如果当初不是练富荣,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我也曾经问过他,当初那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收留我,爸爸告诉我,你是一个人,也拥有自己的人权……”

如今,练禄鸿已念完大学,在政府单位就职。这个曾是弃婴的孩子,在练富荣的如山父爱中成长,他的世界里,始终充满阳光,温暖而向上。(丁洁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