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记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辉跃

www.scol.com.cn  (2018-05-09 10:04:33)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麦田里的坚守与追求

——记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辉跃

选育小麦

查找资料

扎根麦田28年,他与小麦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外人眼里,他是著名的小麦研究专家——小麦研究的各种会议、论坛上,他风度翩翩侃侃而谈;

而在他本人眼里,自己不过是个天天跟小麦打交道的农民——农科院的小麦种植地里,他头戴草帽,脚穿雨靴,或捧着记录本或拿着镰刀扛着锄头,与一名普通村民并无二致。

他,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辉跃。

■ 勤学肯钻,他快速掌握新知识

5月4日下午,记者搭乘210路公交车,前往内江市农科院。

车沿着花园滩路往前行进,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公路一侧,10余名村民在水田里弓着腰插秧,碧绿的秧田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波光;另一侧,绿油油的玉米和甘蔗已经有人的膝盖那么高。再往前,一片金黄的麦田里,七八名村民在其间忙活……

这些都是市农科院为了搞科研而向附近村民流转来的田地,而记者要采访的主人公黄辉跃,此时也正在麦田里小心穿梭着。只见他身穿蓝色衬衫,头戴草帽,和同伴一边仔细查看麦穗和麦苗一边讨论,不时还将相关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今年52岁的黄辉跃在小麦研究领域已经工作了28年,这样的装扮,这样在地里庄稼间穿行,对身为小麦研究专家、市农科院副院长的他来说,极其常见。

实际上,小麦并不是黄辉跃最初研究的对象。1987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内江市农科所(今农科院)从事花生育种研究,三年后,才转攻小麦研究。

学懂弄通,是对所有文化知识学习的要求,在小麦研究领域,黄辉跃也始终坚持这一点。跟书本学、跟老师学、跟实践学……刚从花生育种研究转到小麦研究时,由于不熟悉小麦选育工作,他进行了大量的学习。

最初跟着老师一起在研究室或者实验田里时,黄辉跃总是耐心、细心地听老师讲解,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和操作方法,他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下班后自己慢慢查阅资料,把陌生的知识逐渐变成了自己的财富。

1998年,黄辉跃担任小麦研究所所长,并组织实施了多个研究项目。

时代变化,设备更新,身在研究一线的黄辉跃从未放弃学习。2000年,电脑开始进入农科院办公领域。当时,会电脑的人特别少,整个研究所只有一名新来的大学生会使用,黄辉跃积极向他请教。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记录工作,2001年,黄辉跃参加了由市农业局组织的电脑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电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还学以致用,利用Excel做了实验数据的仿差分析,他的这套方法被沿用至今。

对知识的渴求支持着黄辉跃进步,因为家住农科院院部农艺师楼,夜里下班后,他还常常在办公室里加班看书学习。

在他的孩子几个月大时,一天夜里他带着孩子在办公室里工作,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手写材料,一不小心,怀里的孩子因为瞌睡撞到了桌上的玻璃板,在额头处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到几岁时才渐渐消除。说起这个事,黄辉跃还有些惭愧。

■ 严于律己,他打造出优秀团队

自从担任小麦研究所所长后,黄辉跃的高标准严要求便充分展示在了工作中。

农科院用于种植小麦的实验田一共有50亩,到了农忙时节,研究所10名科研人员必须全情投入。加上请的十几名工人,收获小麦要忙上半个月左右。“最晚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晚上12点过。”黄辉跃说。

在团队成员王仕林看来,黄辉跃是位非常敬业的团队带头人,除了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在小麦种植田里的各种体力劳动,他也都是亲力亲为。他对团队成员及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不仅对当时的科学研究起了大作用,也帮助成员们养成了好习惯。

“小麦播种和收获的时候,我都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到岗,迟到一分钟都不行,而且任何人都不能请假。”黄辉跃说,自己对团队成员的要求特别严格,当然自己首先就要严格遵守约定。

“播种和收获小麦时,黄院长要求我们早上8点必须到地里,我们都会在他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到达,但每次到时,他都已经在了,他对我们严要求,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王仕林说,从此以后,大家也都养成了好习惯,每次到了农忙时节,大家都会早早来到地里,“正是因为如此,小麦研究团队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说起自己对团队成员的严格要求,有一件事令黄辉跃很受感动。他说,他每天严格要求研究人员参与小麦播种劳动,还时常批评他们,然而有年冬天,团队里两名女职工居然悄悄织了毛衣毛裤送给他。“我非常感动,我对他们那么‘凶’,他们还给我织毛衣,说明他们对我的工作还是认可的!”

团队成员都懂得,严,是为了把工作做好;“凶”,是为了大家真正学有所成、劳有所获。团队成员之一荣飞雪从事小麦研究工作已20年,跟黄辉跃共事了多年的她不善表达,对他的评价千言万语就只汇成一句:“他样样都很好”。

■ 28年守望,他获得无数荣誉

“在小麦研究领域,难度最大的要数选种了,一个优良品种的成功选育至少要10年时间。”黄辉跃告诉记者,通过小麦亲本的选育和遗传分析,最终,内麦8号被成功研制,并于2003年通过专家审定。多年来,黄辉跃一共主持育成8个小麦品种。2009-2013年,内麦9号、内麦836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

为了选出优质的小麦种,每年他们要做上千个组合。小麦的亲本进行杂交之后,需要经过8-10代遗传,其形状才能稳定。因此,为了缩短选育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在每年5月之后,本地小麦收获完毕,黄辉跃还要带着研究人员到阿坝、云南等地的高原地区种植小麦进行品种选育。

小麦收获时,研究所收小麦跟普通村民也不一样,不是一次性收获,而是要先进行选种。选种时,要先查看和记录小麦的植株高度、叶片的宽窄、麦穗的长度等指标,再将其整株拔出。这样一株一株地选,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工作量。这考验的不仅是专业技术,还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足够的耐心、细心。

因为参与了多年的选育工作,黄辉跃几乎能用肉眼判断小麦的植株高度等数据。2009年4月的一天,黄辉跃和一名新来的研究人员在地里选种,同事准备量取小麦植株高度,黄辉跃随口便说出了数据。同事指了三株小麦,黄辉跃都说了出来,测量后一比对,他居然全部答对了。

近年来,内江范围内种植小麦的人越来越少,小麦几乎已快在农田里消失了。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小麦研究人员的研究步伐。

黄辉跃表示,由于小麦的比较优势低于其他粮食种类,因而种植的人越来越少,“但研究工作不能停步,要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而这,正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好的贯彻与实践。

2013年,市农科院参与完成的《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内江市农科院因成绩突出,被列为项目第二完成单位,时任小麦研究所所长的黄辉跃在6名主研人员中名列第四。

国家发明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高校技术发明奖、内江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多年来,黄辉跃及其团队不断获得国家、省市级成果奖励,他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内江市科技进步奖、“内江市有突出贡献杰出人才”、首批“内江市学科带头人”、“内江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14年,他还享受了国务院政府津贴。

黄辉跃,这位肩负无数荣誉的科研工作者,依然在金色麦田里穿行着,他手掌轻抚麦穗,目光在麦林里搜寻,想要找到下一个新的顶点。对于科研工作,他有着自己的态度:“要持之以恒,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还要肯钻”。正是这样的理念,支持着他在麦田里坚守了28年,并将继续坚守下去。(姜晓凤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