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http://www.scol.com.cn  (2016-09-28 11:23:34)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  

三大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对“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具有空间容纳和方向引领作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驱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社会环境;创新驱动是动力,创新驱动能加强多点多极支撑和加快“两化互动”、城乡统筹。

内江是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有条件率先崛起的川南经济区发展极的核心成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全省“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大格局中立稳脚跟、追赶跨越,就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狠下功夫。

加快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坚持在提质增效中“盘活存量”,在高端引进中“做大增量”,细分目标市场,选准产业定位,突出服务配套成渝特大城市功能,大力推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成渝经济区绿色农产品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要重视培育商务服务、人才交易、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完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区域经济辐射能力。依托产业发展平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产业园区,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关联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围绕“出口通道畅通化、县乡公路网络化、枢纽联结一体化”的建设目标,积极参与全省乃至西部的大通道建设,重点推进川南城际铁路、连界至乐山铁路线路、过境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成都新机场经威远至自贡城际铁路、绵遂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沱江航道综合整治复航、一类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把内江建设成为南北贯通、东西相连、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幸福美丽新甜城。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推进城镇绿色发展,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抓好全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科学划定全市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边界和开发强度,留足湿地、绿地、耕地,保护好水系、文脉、生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全面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按照“一心两廊、三城多片”的空间格局,加快“一中心四组团”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完善中心城区骨干路网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有序启动旧城综合改造项目,实现旧城风貌与功能双提升。分步实施城市变景区项目,努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要依托成渝两地雄厚的科研力量,推进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合作与交流。二要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抓手,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中试基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共同搭建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三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科技投融资机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及技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搭建区域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四要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甜城英才引进工程”、人才发展“三百计划”,积极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积极参与区域竞争合作。一要立足川南,坚决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助推川南经济区率先实现次级突破。二要融入成渝,突出在机械汽配、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强化配套服务功能,在与成渝两地的竞争协作中加快发展,努力打造成渝发展主轴上的特色节点城市。三要放眼全国,围绕重点产业升级延链,实施精准招商,推动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在内江落地。四要走出国门,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双边贸易和外经合作。加快建设内江海关,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努力建设四川南向开放的前沿城市。

着力夯实底部基础。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引导县(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鼓励县城新区建设,着力提升县城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大力实施交通、农田水利及生产生活环境“三大提升工程”,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积极推进“两扩两强”改革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完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强化区域经济整体协作观念,推动各县(区)共建共享和联防联治。通过“五个县(区)+内江经开区”六轮驱动,实现全域跨越发展,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提高产城、企业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同步规划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实现产城一体发展。二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翻“烧饼”不折腾。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城乡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享有无差异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打破城乡之间限制资源、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城乡平等交换机制。三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市发改委供稿)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