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创”字当先,扎实抓好内江“一号工程”

http://www.scol.com.cn  (2017-03-15 07:24:45)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陈梨媛  

“创”字当先,扎实抓好内江“一号工程”

——内江深入推进创新创造综述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急起直追,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历史机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目标、战略、短板选准课题,形成更具激励性的制度环境,加快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抓好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开展创新创造的重要要求,扎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引领我省“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切实推动9张清单一项一项落到实处,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市把创新创造摆在全市发展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造就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内生动力。

搭建创新载体

为创新“施肥”

近日,从国务院传来好消息,《国务院关于同意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已正式下发,批复同意内江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其实,在晋升“国字号”之前,内江高新区早已成为内江市创新创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一组组数据足以证明:2016年,内江高新区“一区三园”实现销售收入549.56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84.6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8.14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3.3%。

“此次内江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是内江推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获得的又一张‘金名片’。”内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获得“国字号”荣誉称号,意义非凡:除了将享受“国家级”待遇,获得国家税收、金融、人才等相应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对内江进一步优化全市创新布局,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意义深远。

平台载体是创新创业实现扎根生长的所在,是促进创新创业最直接的方式。为给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我市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构筑创新创业平台体系。

截至目前,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含示范区)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完成项目投资6.8亿元,培育主导产业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2个,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打造研发及技术支撑平台2个,开展技术示范4个(项)。核心区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示范区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累计建成孵化载体22个、孵化面积13.2万平方米,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7个。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1个,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户,新增各类科技型小微企业50户。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24个。

实施“三百行动”

抢占创新驱动主战场

“我们要通过发展100个先进制造企业、技改100个传统制造企业、培育100个制造业名优品牌的‘三百行动’,实现内江制造强市的目标。”去年11月,内江市先进制造强市推进会召开,一场实施“先进制造强市三百行动”的冲锋号正式吹响。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创新驱动的主战场。谁占领了主战场,谁就能赢得先机。内江市实施“先进制造强市三百行动”,目的就是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抢占创新驱动的主战场。

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装备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提升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发挥名优品牌带动作用、提高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瞄准“三百”目标,我市不断提升内江制造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为确保行动的顺利实施,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方面,我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内江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制定切实可行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争取政策先行先试。继续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制造业改造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争取建设全民创业示范城市、万众创新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示范城市以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国家和省上政策支持。

保障工业用地需求。按照“保障发展、集约利用”的原则,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制定新增用地计划,统筹安排好新增制造业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保持规划产业区块工业用地规模稳定,制定规划产业区块外存量工业用地调整转型、分类利用的政策,完善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土地和房产政策,支持企业合法利用现有厂区和厂房进行改扩建、适当提高厂房容积率。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根据每年财力实际情况适当提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突出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细化落实企业联合重组过程中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制造业品牌建设的政策支持,在财税支持、政府采购、商标培育、能源保障、科研孵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如今,“内江制造”正向“内江智造”转变:2016年,我市已完成技改投资250.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1户,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56.27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6%,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11.28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6%,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引进创新人才

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为造就一支能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市从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等多方面开展制度设计:

先后出台了《内江市“甜城英才引进工程”实施意见》《内江市人才发展“三百计划”实施办法》《内江市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多个文件,为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瞄准大学生、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等重点人才领域,大力实施“千名紧缺高层次人才进内江”计划,3年引进133名紧缺高层次人才和1100余名高层次人才;实施“甜城英才引进工程”,吸引近千名硕(博)士报名,118人成功签下聘用协议。

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为人才提供10万元~300万元不等的工作补助,同时在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特别照顾;通过优化人才服务,如:领导联系人才、开展重点走访、开辟绿色通道、加强人才培训、召开人才座谈会(研讨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强化表扬激励和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等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围绕人才所需所想,在全市营造出尊才重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如今,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已经在内江扎根。他们活跃在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生态环保、交通建设等多个领域,成为创新创业领域的“领头羊”。

“海归”博士唐铣率领“海归派”团队回到内江,将濒临倒闭的百年老字号“梓橦宫”药厂转危为安,并发展成为一家以药品研发、生产与营销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剑桥博士丁兆创立四川汇宇制药有限公司,将“内江造”的抗癌针剂推向了海外;四川千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欣辞去“铁饭碗”,回到家乡创业,在细胞的克隆培养、珍稀物种的生物技术研发上,掌握了4项独有的研发技术,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当前,全市上下正发扬“敢挺、苦干、实拼”的精神,扎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将按照“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的要求,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将创新驱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陈梨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