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http://www.scol.com.cn  (2016-10-28 10:01:03)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李乐 文/图  

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市中区伏龙镇水口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王富成(左二)与村干部一起察看甘蔗长势

基础设施落后

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水口村位于市中区伏龙镇西南方向,距市中区城区约28公里,全村人口539户1642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但由于水口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的存在,致使该村的发展仍然停滞不前。

2015年,随着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启动,按照贫困户、贫困村的鉴定标准,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低于2736元的就有128户330人,贫困发生率为20%,因此该村被列为贫困村,同时128户村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范围。

“第一书记”入村

水口村有了新变化

2015年8月,我市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市中区从全区各机关单位选派了32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19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助推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

来自区经科局的年轻干部王富成便是其中之一,2015年9月,肩负着使命与责任,王富成正式成为了水口村的“第一书记”。

为了尽快掌握水口村的情况,摸清该村的“家底”,从上任第一天起,他就开始走村入户认真细致地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的原因,同时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学习,与他们一起共同找“病根”、做方案、下“良药”。

“这个村的便民路、生产便道、囤水田埂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产业发展上,除了甘蔗以外,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前期的摸底,王富成找到了水口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问题找到了,下一步就是要全力解决问题。

为此,王富成加强了与市、区帮扶部门的联系沟通,争取到了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他还结合该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向上争取项目,力求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步改善水口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富成以及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近一年多以来,先后有“小农水”、现代农业、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收益扶贫项目等10余个项目落户该村,争取到的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

据了解,目前已全面启动泄洪渠1200米、便民路8185米、公路硬化1097米、PE管5000米、囤水田埂1673米、山平塘5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设施已建设完工。下一步,水口村还将利用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原来从家里走到公路上要走500多米的泥巴路,晴天还好,要是下了雨,这条路就滑得很,根本不敢出门。现在好了,村里的便民路都修到我家院坝来了,以后出门就不怕摔跤了,村里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哦。”说起修建便民路带来的方便,该村10户贫困户钟家才连连称道。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增收的基础和关键,是贫困户最迫切的期盼。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各联系帮扶部门积极支持下,水口村积极谋划脱贫产业,全力帮助村民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实现了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

今年以来,水口村通过整合各类有限资源,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分散的农民抱成团、分散的资金捆在一起,发展武树专业合作社,壮大了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将大多数村民及贫困户纳入甘蔗种植合作社。

“以前我们村主要种植的甘蔗品种亩产、经济价值都不是很高,而且规模也仅有8公顷。经过多次与农技专家沟通,2015年底,我们村开始试种‘甜城99号’,2016年2月,又开始试种‘甜蔗18号’等新品种,同时种植规模也扩大至20公顷”,该村村支书李银崇告诉记者,“‘甜城99号’每公顷产量11.25万公斤,每公斤的市场价格在4元左右,而‘甜蔗18号’每公顷产量11.25万公斤,每公斤的市场价格也在2元以上。这样算下来,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仅靠种植甘蔗人均增收就能达到1000元/年。”

该村4组贫困户陈少平说,“我今年试种新品种,目前长势很好,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把甘蔗卖完,预计能有8000元的纯收入”。

在发展甘蔗种植的同时,水口村充分利用常年种植优质水稻的优势,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实现水稻和鱼双丰收。2015年9月,该村就有50户贫困户开始尝试稻田养鱼,当年人均实现增收1000余元。尝到“甜头”后,今年10月,全村128户贫困户都发展起稻田养鱼,一股“不等不靠,凭双手脱贫致富”的风气,在水口村正逐渐形成。(李乐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