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三年扶贫攻坚:贫困村庄变身“蚕桑第一村”

http://www.scol.com.cn  (2017-01-09 08:00:05)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张小丽  

涂刚(右二)与村干部一起走访村民

新建的村级活动阵地

村民利用冬季修剪桑枝

位于东兴区三烈镇的芋河村,历来是东兴区蚕桑产业重点村。从1999年村民开始栽桑养蚕,芋河村迄今已有长达17年的蚕桑产业发展历程。但是,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这个传统蚕桑产业村的经济发展一直迟滞不前。

2014年,芋河村被纳入省级贫困村之列。同年,一场扶贫攻坚战在芋河村拉开序幕。近三年来,在多个部门和多位驻村干部的倾力帮扶下,芋河村开始走上了产业升级和脱贫致富之路。截至2016年底,芋河村桑园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成为东兴区最大的蚕桑产业村;全村5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成功从贫困村榜单上“摘名”。

发展滞后, 蚕桑村沦为贫困村

芋河村坐落于东兴区富溪镇和三烈镇交界处,距场镇7公里,与资中县龙山乡三圣村、天宝寨村接壤。这个位于三烈镇西北部的村庄,村里村外青山环绕,村民们大多居住在山顶上。

据芋河村村主任王跃能介绍,2006年村里才开始修建泥巴路,一直到2014年之前,村民们都行走在泥巴路上,“路烂不通车,村民卖点粮食得靠背篼一趟一趟背到镇上去。”这样的交通条件,不仅让村民饱受行路难之苦,也严重制约着村里的蚕桑产业发展。

原来,芋河村从1999年就开始栽桑、养蚕,至今已有17年的栽桑历史。但多年来受交通、技术等因素影响,蚕农养蚕收入微薄,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大受影响,不少村民放弃栽桑养蚕外出打工,芋河村逐渐沦为“空心村”。

据统计,2014年,芋河村8个组343户人中,就有贫困户50户。就在当年,芋河村被纳入了省级贫困村之列。

三年扶贫, 村庄旧貌换新颜

一场扶贫攻坚战,在芋河村成为贫困村之后打响。从2014年开始,包括东兴区区委办、东兴区农林局、东兴区蚕桑局等在内的多个部门开始参与对口联系帮扶芋河村,东兴区委组织部还先后派驻两任“第一书记”进村开展帮扶工作。

也正是这一年,芋河村修建起了第一条水泥路,多年没有变化的村庄,从此一步步踏上旧貌换新颜的快车道。

“2016年是芋河村变化最大的一年。”细数这几年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王跃能对现任芋河村“第一书记”涂刚赞不绝口。这一年来,不仅全村道路条件有了较大改观,还开工建设了新的村办公室,修建了一系列标准化囤水田和小农水项目,大大改善了芋河村的交通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

涂刚是东兴区农林局造林站站长,2016年初,他接过上一任“第一书记”的扶贫接力棒,到芋河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作为村里的第二任“第一书记”,涂刚进村后就把改善民生列为了自己的第一要务。

“我初到村里时,全村只有一条水泥道将村道石芋路(石门村至芋河村的通村公路)连接到原村委办公室附近,各个小组之间都还是泥巴路,原来的石芋路也是坑坑洼洼的,车辆进村非常不便。”涂刚说,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后,他就下决心要改善芋河村多年的“行路难”现状。

跑项目,要资金,联系帮扶部门争取支持……一年下来,涂刚共为芋河村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共计600余万元,用于改善村里的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

1月5日,记者探访芋河村时,只见通往芋河村的石芋路已经改造一新,路面拓宽了,部分临崖路段还加装了护栏。不断有工程车辆进出村里,新建的5公里水泥路正在施工中(部分已完工),建成后将彻底终结芋河村各小组之间“泥巴路”的历史。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村级活动阵地已竣工,包括30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室和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转型发展, 贫困村走上农旅路

在交通和基建得以改善的同时,芋河村的传统蚕桑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4年,在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的支撑下,芋河村再次发动村民栽桑养蚕,推广先进栽桑养蚕新技术,由四季养蚕变为集中共育、多批次养蚕,特别新建了一批集中共育室和养蚕钢架大棚,一年养蚕6至7季,养蚕量增长三分之二,单产增加10公斤以上,每张蚕的产值提高300元以上,全村养蚕收入增加数十万元。

这三年,芋河村的栽桑面积几乎是逐年成倍增加,村民们的养蚕技术也得到大幅提升。据涂刚介绍,到2016年年底,芋河村已成为东兴区最大的蚕桑产业村,桑园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400余亩扩大至1200余亩,包括近600亩蚕桑、600余亩果桑,年产值超过百万元。

“之所以要栽种果桑,是为了日后发展旅游业打基础。”涂刚说,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渠道单一,不利于开拓市场。完成村道、组道建设后,芋河村距离内江城区只有30分钟车程,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后,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可以发展近郊游、徒步游、亲子游、采摘游等,顺便推广土鸡土鸭等农产品。

涂刚谋划着,以东兴区正在发展万亩蚕桑和打造报恩桥水库为旅游景点的契机,未来芋河村将继续扩大栽桑面积,并盘活村里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挖掘果桑初加工,发展桑枝食用菌,延长产业链,增加蚕桑产业发展附加值。

精准施策, 5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6年,在全市大举推进脱贫攻坚的步伐中,芋河村如期从全市原有的301个贫困村榜单中“除名”。通过脱贫验收,截至2016年底,村里各扶贫考核项目均达标,全村5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短短三年时间,芋河村是怎样做到的?王跃能说,这得益于各帮扶部门和驻村干部的精准施策。

村民李树华和妻子因病致贫,原是芋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口扶贫工作开始后,根据李树华的个人意愿,东兴区扶贫移民局、区委办、区农林局为其提供鸡苗共60只,同时助其发展桑园3亩,养蚕7季。

到2015年底,通过各级部门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李树华家庭总收入达1.3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3300元。不到一年时间就顺利实现脱贫,李树华成为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范。

村民谢辉荣因为三级残疾,劳动能力有限增收困难,年近六旬仍然单身。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村里为他申请了低保,并给他介绍了一份在三烈镇上打扫街道的工作,通过政策兜底和就业发展,帮助谢辉荣脱贫。

村民代建辉夫妻俩因为年老体弱,多年来居住在危房中却无力改善。2016年,通过易地搬迁项目,夫妻俩终于有了一套50平方米的新房,圆了新居梦。截止到2016年年底,包括代建辉在内,村里共有7户贫困户享受到易地搬迁项目,4户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维修。

……

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以及精准扶贫工作制度,芋河村在三年时间内成功退出贫困。站在新的村办公室广场前远眺,大半个芋河村尽收眼底。山野村间,水泥村道遍布,如条条纽带,将分散的民居贯穿在一起。历时三年的扶贫,今昔对比,芋河村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昔日落后的贫困村,正一步步向幸福美丽新村蜕变。(张小丽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