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用心用力用智,填写驻村扶贫答卷

http://www.scol.com.cn  (2017-06-26 09:38:54)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许秀莲  

用心用力用智,填写驻村扶贫答卷

——市中区朝阳镇回龙桥村驻村农技员杨小建小记

杨小建和村干部在柑橘种植地里交流

查看稻田养鱼

6月13日,雨后的天空灰蒙蒙一片,市中区朝阳镇回龙桥村办公室却一片热火朝天,村两委干部与村里的低保户们齐聚一堂,讨论着今年的低保相关政策。会议结束后,很多村民也并不急于离开,而是纷纷涌到驻村农技员杨小建跟前,争相诉说自家的产业发展问题。

2015年9月,市中区农林局农村生产股股长杨小建响应省农业厅“科技人员进万村扶贫行动”号召,到回龙桥村担任驻村农技员,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杨小建与驻村工作组成员及村两委干部一起编制完成了全村农业产业扶贫规划。按照这个扶贫规划,回龙桥村一步一步推进工作,在产业发展、示范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杨小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6年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

■ 深入走访,用心编制扶贫规划

在回龙桥村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个十分厚重的蓝色文件夹,里面有4本《朝阳镇回龙桥村2016年“五个一”帮扶工作》,分别为工作总结、工作台账、贫困户情况统计表和科技示范户名单。这份详实的资料,全部由驻村农技员杨小建整理完成,分门别类地记载着每一年的产业扶贫规划。

记者在2017年产业扶贫规划详情页面看到,部分产业规划如“发展壮大柑橘产业”旁边用黑色签字笔打上了一个勾。“这是我们村今年要做的事情,完成了的就会打个勾,没打勾就是我们正在努力完成的。”杨小建说,这样一来,哪些事情还没有完成一目了然,便于扶贫工作的开展。

要想打倒“贫困”这个“敌人”,就必须找出其中症结所在,才能对症“开出药方”。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杨小建很快进入“驻村农技员”角色,甫一入村,他就对回龙桥村展开了深入调查,整整一个月时间,他早出晚归地走家入户,吃住都在村里。“那时候因为我和老婆都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家里孩子没人照顾,那个月我就把娃儿托付给了我们‘第一书记’的妻子帮忙照看。”谈到当时的辛苦,杨小建面带微笑一句带过。

回龙桥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478户15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94人。村里以传统农业为主,无大规模支柱产业,现有柑橘500亩,但因品种老化,经济效益低下,村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却苦于缺乏技术和本金。

“贫困户要脱贫,贫困村要退出,还是必须要发展产业。” 杨小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村上推广一批主导产品和主推技术,助推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帮助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让贫困户摈弃“等靠要”思想,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才是根本上的扶贫。

了解到贫困户的需求和愿望,找准了他们的致贫原因后,杨小建立即着手,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了1-3项帮扶措施,并按照“规划到组、帮扶到户、落实到人”的工作目标,用心编制了《回龙桥村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

“去年完成规划编制,便慢慢开始一步一步地按照规划内容进行落实,就算今年我不能常到村里,也能放心不少。”今年2月,因工作需要,杨小建不再担任回龙桥村驻村农技员,但他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到村里来,为村民们解疑答惑,讲解种养方面的科学技术。

■ 发展产业,倾力推进专合社建设

在回龙桥村4组贫困户刘江华家的院坝里,有一棵高大的黄果兰树,正逢花开,满院清香。刘江华的妻子陈碧兰刚吃完午饭,坐在屋里看电视,刘江华在院坝里拣晒摘下的青涩小柑橘。

刘江华夫妇今年均74岁,陈碧兰因脑出血已瘫痪近19年,夫妻二人与儿子刘浩、儿媳黄翠容、孙子刘权一起生活。2013年,刘浩用电动三轮车拉着自家种植的蘑菇到镇上去卖,出于善意,搭载了熟识的一名老人一起上街。孰料,途中因刹车失灵导致三轮车侧翻,刘浩受到重创,而那名老人却因此逝世。“那一次赔款加上医药费,用了13万左右,刘浩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刘江华说,多年积攒下来的存款所剩无几,家里也因此失去了一个主要劳动力。

2014年,在家休养的刘浩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花费近8万元,彻底掏空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2015年,刘浩因病逝世,给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沉重一击。

“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我就想着还是做点什么,刚好村里开始发展柑橘,我们家原本又种着柑橘。”刘江华说,去年3月,自家高接换种柑橘共计4亩多,目前,换种的柑橘都已挂果。

柑橘产业,是杨小建写在回龙桥村产业发展规划里的一项重点。回龙桥村历来就有柑橘种植的传统,但因缺乏科学种植技术,村里的500亩柑橘品种落后、品质低下,被市场淘汰。为此,杨小建多管齐下,一方面多次邀请市、区柑橘专家到村为村民讲解柑橘种植技术,一方面建议成立柑橘种植专合社,并协助村两委于2016年7月注册成立禾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朝阳镇政府的支持下,邀请到返乡创业示范户雷丰果业与禾然专合社合作,采取“借苗还果”的方式对原有的500亩柑橘中的250亩柑橘进行高接换种。

“雷丰果业提供技术和人工,将250亩柑橘进行高接换种,平时管理交给村民,但村民必须按照雷丰果业的技术指导进行管理,待第3年挂果后,柑橘产量的3%还给雷丰果业,剩余97%归村民所有。”杨小建说,村民可自行售卖归自己所有的部分,也可按市场价卖给雷丰果业,解决了村民的销售难题。

在距离刘江华家不远处的土地里,成片高接换种后的柑橘郁郁葱葱,拇指大小的柑橘果点缀其中。“今年刚挂果的柑橘都要将它们摘下,不让它们吸收柑橘树的营养,明年挂果的柑橘品质才会更好,也能有个好收成。”杨小建摘下一个青涩的小柑橘告诉记者,摘下的柑橘果晒干后作为药材可以每斤4元的价格售卖给雷丰果业。

“我都按照农技员说的进行管理,他技术好,相信他没错,虽然舍不得,但是该摘果还是要摘,不然明年没得收成。”刘江华在一旁笑着说,自家可就指望着这片柑橘脱贫了。

目前,回龙桥村换种的柑橘长势喜人,预计明年亩产800斤,亩产值可达8000元。

■ 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扭亏为盈

“家里的龙虾今年没问题了吧?”

“都是按照专家的方法来的,今年养得比较好,看得到效益了。”

杨小建一看到贫困户邹文明,就连忙上前询问他家里的产业发展情况。邹文明家住回龙桥村7组,因对龙虾养殖十分热衷,便一直在家里搞龙虾养殖,但因缺乏技术,近几年均以失败告终。

邹文明一家是因病致贫。邹文明父母均已70多岁,年老多病,母亲失明后瘫痪在床已10余年,邹文明今年48岁,因务工时从高空摔下受重伤,病愈后再也无法做重活。“出去打工不得行了,在家里就想着要发展点产业。”邹文明说,自2015年起,他家就开始养殖龙虾。

当时的“门外汉”邹文明将鱼虾混养,导致“大鱼吃小虾”,5亩堰塘里的龙虾所剩无几,“去年亏了一万多元,都是因为懂不起,根本不晓得会这样。”邹文明叹了口气。

在走访中,杨小建了解到了邹文明的难处,专门请来市、区水产专家到村进行专业培训,邹文明抓住机会,结合自家情况,在专家的指导下,对5亩堰塘进行了改造,建成了鱼塘和虾塘,将鱼虾分开养殖。

此后,杨小建还多次到邹文明家里走访,了解他家的龙虾养殖情况,每每遇到问题便及时帮助他解决。如今,邹文明家里的龙虾养殖已较为成熟,预计今年可得收益5000-8000元。

除了柑橘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在杨小建为回龙桥村编制的产业规划里,还有稻田养鱼示范项目和金秋沙糖橘项目。根据规划,回龙桥村正在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落实。目前,稻田养鱼示范项目已经落实100亩,金秋沙糖橘也已经引进业主发展落实了150亩,如今长势良好。脱贫致富的希望,就在回龙桥村的田间地头闪耀……(许秀莲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