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扶贫专项:为脱贫攻坚注入“一池活水”

www.scol.com.cn (2018-10-16 09:33:18)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曹智明介绍虎纹蛙养殖场情况

曾召全(右)向镇政府人员介绍养殖场情况

伏龙镇干部和养殖场负责人讨论养殖场发展模式

资中县罗泉镇龙灯村,是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贫困户52户150人,按照规划,该村将于今年实现贫困村退出。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时,村“两委”及帮扶人员想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其中,由市财政局牵头的财政扶贫专项为该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作为2018年全市22个扶贫专项之一,财政扶贫专项一直以来都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实保障。

资中县罗泉镇龙灯村:产业扶持基金助力贫困户增收

龙灯村5组的一片坡地,是该村虎纹蛙养殖基地。基地里,头顶上架设着连片的大网,网下,虎纹蛙在各养殖池中自由跳跃着。

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户增收以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7年12月,龙灯村成立了资中县勇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龙灯村党支部书记罗勇告诉记者,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以贫困户为主体,主要实施种藕养虾养蛙项目,以平均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60亩左右,其中莲藕20亩、虾25亩、青蛙15亩。在莲藕田中套养生态鲫鱼,藕是支柱产业,鲫鱼用于生态捕捉,形成种养及生态游玩一体化,刺激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据了解,合作社投入资金约100万元,其中40万元为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26万元为52户贫困户以每户5000元的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入股,其余则为帮扶部门赞助、社会资本入股以及其他资金入股等。

曹智明是龙灯村6组的村民小组长,有蛙类及畜禽养殖经验的他,被聘为虎纹蛙养殖基地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他告诉记者,9月底10月初正是虎纹蛙上市的好季节,价格在每公斤60—100元不等,基地现有的1万余公斤成年虎纹蛙,预计产值约70万元。

作为得益于财政扶贫项目而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在收益分配上也极大地让利于民,同时使得贫困村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据了解,合作社养殖项目收益分红主要有三个模式,首先是保底分红,优先保证52户贫困户资金入股分红不低于12%(即600元每户),若实际分红超过了600元/户则以实际分红为准;其次是固定分红,在总收益中按产业扶持基金的10%提取固定分红资金4万元,按照固定分红的80%即3.2万元均分给全村150名贫困户,平均每人213元,固定分红的8%即3200元作为村公益事业基金,固定分红剩余12%即4800元作为村集体收入;最后是按股分红,其余入股资金按实际入股占比进行分红。

5组村民朱开华是一名贫困户,今年71岁,她在虎纹蛙养殖基地做些零活,每天有50元的收入。除了农保、土地流转、粮食补贴等收入,每年,她还能在合作社得到分红800元左右,她和身患残疾的儿子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多亏了村干部让我在这里打工,比我种庄稼强。”朱开华说,今年底,她将实现脱贫。

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注重在基金使用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基金效益,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使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3038万元,帮助47984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引导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948万元,帮助9146名贫困人口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2109万元,惠及20844名贫困学生;发放卫生扶贫救助基金1362万元,惠及9250名贫困患者。

市中区伏龙镇水口村:财政投资收益扶贫支撑村集体经济发展

与龙灯村一样,市中区伏龙镇水口村也通过财政扶贫专项得到了发展的资金保障。

该村的生猪养殖场位于5组境内,助贫生猪养殖专合社也在此成立。养殖场掩映在大片甘蔗地里,加上养殖模式生态环保,几乎闻不到臭味。

生猪养殖场负责人曾召全介绍,养殖场于2017年3月动工,占地面积5亩,今年3月8日投入使用,目前生猪存栏1200头。

记者注意到,在养殖场里,宽敞的圈舍光线充足,温度适中,空气流通。曾召全介绍,为了保证猪的良好生长环境,圈舍里专门配备了水帘等降温设备,还配备了通风设备。与此同时,圈舍之外,一台专业仪器上还实时显示着圈舍内的温度、湿度等详细数据。

为了保证效益,降低风险,经过村“两委”、“第一书记”与镇上领导商议,养殖场采用代养模式,与一家生猪企业进行合作,由该企业提供猪种、饲料及养殖技术,在厂房建设、设备选购等方面也给予指导,生猪出栏时又由该企业进行统一回收,而养殖场的收益则来自于每头猪170—220元不等的代养费。

据了解,在养殖场总投入的160万元当中,70万元来自财政投资收益扶贫资金,20.4万元来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而按照约定,财政投入的6%将作为该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

水口村“第一书记”王富成告诉记者,有了财政扶贫专项,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支撑,也为水口村今年实现贫困村退出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财政投资收益扶贫,在累计实施150个财政投资收益扶贫项目的基础上,投入市级资金1860万元,在40个村继续开展财政投资收益扶贫,为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贫困户增收建立稳定的渠道。目前,全市财政投资收益扶贫项目已累计实施190个。

用好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全力保障88个贫困村退出、25349名贫困人口脱贫

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分析“插花式”贫困实际,针对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增收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转变资金使用方式,创新财政支持机制,积极开创脱贫攻坚新路径,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2018年,财政扶贫再次入选22个扶贫专项。各级财政部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四个好”要求,强化财政要素保障,完善财政扶贫政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强项目和资金对接,全力保障88个贫困村退出、25349名贫困人口脱贫。

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我市不断强化扶贫资金投入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138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村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贴息和补充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等。与此同时,不断加大本级投入,市财政在年初预算中,安排市级财政扶贫资金7100万元,较2017年增加1600万元,增长29.1%。

在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我市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将资中县成功纳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范围,在11个村开展试点,其中贫困村4个;安排市级资金600万元,在除资中县以外的其他4个县(市、区)开展市级试点,通过竞争立项、择优选择的方式,确定了20个试点村,其中贫困村达到12个;通过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鼓励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努力消除“空壳村”。

内江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并被陕西省财政厅和大量省内兄弟市(州)考察借鉴。

在开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方面,我市针对贫困村的薄弱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市级扶贫资金260万元,对7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予以补助;安排市级财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0万元,支持12个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四好村”;安排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280万元、市级财政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200万元,支持农民专合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

今年底,龙灯村和水口村都将完成贫困村退出,而这仅是我市实施财政扶贫专项的小小缩影。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还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转变资金使用方式,创新财政支持机制,积极开创“插花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路径,为全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姜晓凤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