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镇发展村“第一书记”陈俊驻村帮扶二三事

2019-08-14 09:57:19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袁亮

发展村有了大发展

——越溪镇发展村“第一书记”陈俊驻村帮扶二三事

村里新建的水渠

新建的村活动广场

走访贫困户(右一:陈俊;右二:幸荣八)

新村新风貌

威远县越溪镇发展村,距内江城区100余公里,地处越溪镇西北部。8月11日,记者驱车前往发展村,从威远连界镇下高速后,在蜿蜒陡峭的公路行进了约1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若再往前8公里左右,便已是眉山市仁寿县汪洋镇地界。

发展村“第一书记”陈俊,正在村办公室忙碌。

2015年,单位需要抽人到贫困村扶贫,陈俊主动提交了申请。他说,自己1998年起就在乡镇工作,对基层再熟悉不过,有信心干好这份工作。如今,还有不到20天,陈俊驻村扶贫工作就整整4年了。这4年间,他和村两委一道搞基础建设、发展产业、精准帮扶……真真实实地让发展村迎来了发展。

2017年,发展村成功退出贫困。陈俊也获得了四川省2018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

四处“化缘”搞基建,实现水泥路“户户通”

发展村共21个村民小组,590余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已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

地理位置偏远,又被大山阻隔,发展村致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村副主任罗治连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泥基路,还只通了一半,村民买了家具等物件,只能靠牛驮回家。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硬道理,村两委明白,村民也心知肚明。然而,修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贫困村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陈俊走马上任“第一书记”后,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先将断头路加长硬化,让村里有一条像样的主干道。村两委立了项,并申请到财政补贴500余万元,但还需村民自筹100余万元。尽管村干部和党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多捐了一部分资金,最终却只筹到了34万元。

无奈之下,陈俊和村两委将希望寄托于村里走出的成功人士。他们罗列了清单,然后挨家敲门,共走访了30多家成功人士,才补齐了资金缺口。

2016年夏天,发展村终于有了第一条水泥路。之后,陈俊和村两委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00余万元,又新建了近10公里公路。如今,公路覆盖了全村95%以上的住户,而除了第一次资金自筹之外,之后的建设再也没有找过村民集资,近100万元资金缺口,全靠村两委四处“化缘”来填补。

除了公路,用水难,是让村民头痛的另一大难题。

发展村有8个组处于坡度较大地带,常年缺水。罗治连介绍,以前,村民灌溉庄稼和日常生活用水,都是到山下的水渠挑。因为水,村民之间发生过不少矛盾纠纷。

2015年之后,村两委利用各种扶贫资金陆续为全村通了自来水,硬化田坎2公里,新建蓄水池12个、山坪塘20余处、提灌站1个,解决了全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此外,村里还新建了村活动广场、村图书室,村民开大会时再也无需借学校的操场。基础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也让村风有了新变化。去年,村里还组建了舞蹈队,经常到活动广场锻炼,给村子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

精准帮扶巧施策,四年驻村帮扶赢得村民信任

之前,发展村共有88户贫困户,20组的唐云高父女就是其中之一。

唐云高因患有糖尿病致贫。陈俊说,第一次走进他家时,刷新了自己对贫困的认知。父女俩居住的瓦房挑高只有两米多,屋内黑漆漆一片,十分压抑,为了维持生活和供女儿读书,唐云高在附近做搬运工,肩背和双手都布满了被水泥灼伤的疤痕,平时唐云高省吃俭用,只有过节时才能吃上一次肉。

这次走访后,陈俊借助危房改造项目,为唐家改造了房屋,让父女俩住进了新房。后又通过政策兜底,将其列为低保户。

2017年,在陈俊的鼓励下,唐云高开始发展产业。利用扶贫资金,陈俊为他送来两头羊,还联系了农技员作指导。唐云高也十分努力地饲养各种家禽牲畜,虽然养殖规模不大,但实现了增收,也没有以前劳累。这一年,唐云高的女儿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年底父女两人顺利脱贫。

16组的金正全夫妻俩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本就困难,又要供两个子女读书,其中一个还在读大学,生活举步维艰。

陈俊在村里走访时了解到他家情况,同时得知村里还有3名贫困大学生。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陈俊每个月自己出钱补贴每人300元生活费。如今,陈俊已经向4名贫困大学生资助了3万余元,其中两人已顺利毕业找到了工作。逢年过节,4名学生都会打电话感谢陈俊。

陈俊说,村里的工作虽然杂而乱,但是看着在自己和村两委的努力下,村民日子变好,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尤其是村民们的认同,让他很受感动。

其实在这4年间,陈俊有过3次回原单位的机会。

2017年陈俊任期就满了,但当时正值村子脱贫的关键年,为了不让村子的发展断档,领导希望他再坚持一年,陈俊也主动选择留了下来。2018年,单位轮换了新“第一书记”到发展村,然而刚上任不久就被安排到凉山扶贫,陈俊便再次回到了村里。今年是第三次轮换,陈俊依然选择留下来,“想坚持到明年,让村里脱贫户的荷包再鼓一点。”

村支书梁英才评价道,陈俊在村里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他天天在村里跑,没有人不认识他,如今发展村在他的带领下有了产业,贫困户增了收,所以大家都信任他。

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村发展道路更广阔

走进发展村,站在地势较高的地点望去,满山都是柑橘树,绿油油的一片。

陈俊介绍,村里的基础建设完善后,产业发展也就有了好苗头。

2015年底,陈俊开始带领村两委规划产业发展,并引进了返乡创业青年黄见承,协助他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民100亩土地发展柑橘种植。

2016年,得知邻村有人想要发展养殖业,陈俊又和村两委跑去“磨嘴皮子”,把人给“挖”了过来,然后协调流转了村民10余亩田地,搞起了青蛙养殖。

2017年,村里有了产业扶贫资金,如何让这笔资金发挥大作用,陈俊作了很多思考。他和村两委经过商量,将资金入股到村里的两个产业,其中柑橘合作社31万元,青蛙养殖基地5万元,每年固定分红2.16万元。剩余的扶贫资金则用于支持村里贫困户发展产业,每名贫困户可以无息向村里贷款5000元,至今全村共有9名贫困户贷款发展了产业。陈俊说,提供无息贷款,不仅是为了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鼓励他们发展产业。

黄家奎就是在陈俊的鼓励下,成为村里最先一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为了让他有充足启动资金,陈俊来回跑银行和帮扶单位,为其争取了无息贷款和扶持资金,最后还帮助黄家奎协调流转了约10亩土地,联系了农技员一对一指导。2016年,黄家奎将土地全部种上柑橘,2017年,在农技员的建议下,他又在柑橘园里套种了中药材和芋头,当年就增收2万余元。

如今,黄家奎流转的土地已有15亩,柑橘今年将产生收益,并且他也继续套种了中草药和芋头。而在专合社和黄家奎等人的带头示范下,种植柑橘的村民达到200户,全村种植面积在1000亩左右。

规模起来后,村两委又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方便统一管理和销售。

提起发展产业,3组脱贫户幸荣八感触良多。他家是再婚家庭,有3个子女,由于缺乏劳动力,只能靠自己和妻子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

2016年,陈俊鼓励幸荣八养羊,并且承诺会帮助他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但幸荣八害怕亏本。陈俊多次上门劝说,并向他分析前景,最终他心动了,决定“试一试”。之后,陈俊为其申请了6万余元扶贫资金新修了羊圈,还帮忙跑银行无息贷款5万元,联系了农技员提供技术支持。2017年底,幸荣八的羊存栏达到60只,出栏了27只,销售额近4万元,2018年又出栏了20余只,销售额3万元。

幸荣八说,今年他已将5万元贷款全部还清,现在还存栏了40余只羊,到年底最低能出栏15只,“今年市场好,3万元‘没得跑’。”

靠着养羊,幸荣八的收入已从最初的2万元增加到5万元。“现在看来,养羊确实很划得来。”幸荣八说,现在,村里很多人同他一样腰包鼓起来了,钞票摸得着,前景也看得见。(袁亮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