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题 内江努力探索“插花式”扶贫新路径

2021-02-10 09:35:15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张小丽

东兴区上塘坊村花椒喜获丰收(资料图)

2月5日,市中区永安镇下元村村民喜领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莉萍 摄

资中万亩血橙产业示范片核心区标准化种植基地

摆脱贫困、发家致富,是每个贫困户的梦想;瓜果飘香、产业兴旺,是每个贫困村的愿景。

“十三五”期间,内江实现建档立卡21.7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奔康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蜕变,一个个特色产业拔节生长,一户户贫困户过上好日子……回望这几年的脱贫攻坚之路,内江在全力整合各类资金项目支持的情况下,把改革创新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以改革破题,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探索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新机制,为打赢“插花式”贫困脱贫攻坚战注入新动能。

1

建立新机制 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2月7日,腊月廿六。再有几天,2021年的春节就要到了。

在市中区永安镇下元村,村里特意赶在年前举行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将12万余元红利按人头派发给每个村民,让村民普享经济发展红利。

下元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是典型的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三无村”。

2016年以来,下元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村内道路、池塘、水渠等共计约900万元固定资产,经清理核资后作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资产。争取财政投资收益扶贫资金和100万元省财政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整合产业扶持基金等扶贫资金7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养羊场和标准化养猪场发展养殖,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下元村退出贫困村打下基础。

仅仅4年时间,下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实现从0到100万元的飞跃。与此同时,新建硬化水泥路、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危旧房屋……如今的下元村,村道四通八达,现代农业产业兴旺,一举刷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

下元村的蝶变之路不是个例。借着扶贫资金的“东风”,全市301个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达22.33元,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等17个村人均甚至超50元,贫困村“一低五有”全面达标。

窥一斑而知全豹。

众所周知,内江不属于省上确定的“四大片区”贫困区域,片区外“插花式”贫困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内江能得到的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支持有限。

资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粮草军需”工程。“十三五”期间,内江在建立脱贫攻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创新扶贫资金多元投入机制,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投入需求。

通过“向上争”“本级投”“金融引”“整合聚”等措施,努力争取资产收益扶贫、“插花式”产业扶贫试点和激励奖补等一大批倾斜性补助资金落地内江。

通过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指导各县(市、区)将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就业扶贫、生态建设等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行业资金“统筹安排、协调互补、集中投入、综合打造”。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35亿元、行业扶贫资金54.14亿元,有力保障脱贫攻坚财政直接投入需求。

此外,内江还探索将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扶贫工作和扶贫项目交给社会力量承担。通过政策性担保、贷款贴息、基金分险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信贷支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31亿元。

2

收益新模式 全面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和下元村一样,东兴区高梁镇清溪村借助6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引进一家总投资400万元的水果包装厂,每年固定给村里带来4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全村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28000元,16名贫困人员就近务工,年增收3万余元。

村上出地、财政出钱,建好的厂房租给企业,贫困户不仅每年有16000元的租金分红,而且还可以在这里打工挣钱……在大好政策支撑下,年近花甲的张丽均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收入。

这些村子的增收之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改变过去扶贫资金由贫困户分散使用的方式,由村组集体集中使用扶贫资金形成有效的经营性固定资产,产生的收益由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实现贫困户集中受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产权集体化、资本化,经营权专业化、阶段化,收益权股份化、动态化。

从2015年开始,内江就创造性地探索出“两集中、三权六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为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渠道,帮助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得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肯定。

目前,全市已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9亿元,在贫困村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330个。通过“三权六化”资产收益扶贫,不仅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也为“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贫困户建立了稳定增收渠道。

3

探索新路子 “企业包村”精准扶贫惠及1.6万贫困人口

在脱贫攻坚战中,内江始终坚持凝聚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统一战线、群团、企业等各方作用,营造出全民皆知、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构建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这其中,“企业包村”精准扶贫成为内江攻克“插花式”贫困的一条新路子。

位于资中县高楼镇东部的雨台村,曾是资中县102个贫困村之一。确定帮扶后,内投集团利用国企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该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助力雨台村成功退出贫困村,一跃成为内江市首批脱贫攻坚示范村。位于隆昌市普润镇的汪家村,曾经以路不通、钱不通、人不通著称,全村村民收入渠道非常有限,日子过得很艰辛。后来,通过引进业主,建设“花漫水乡”农业产业园,汪家村将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相融合,提炼创新“企业包村”扶贫帮扶机制,通过“三统三保”(即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回购销售,保财产、工资、经营性收入),采取“先付款、后用地”的土地租金预付制,给村民谋取福利。2016年底,汪家村实现45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退出目标。

汪家村1组的范华仕、蔡光玉夫妇就通过流转土地,由粮农变花工。夫妇俩在接受技术培训后,种植了0.67公顷秋葵,不仅有务工收入,还有将秋葵卖给园区的收入。

在内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企业包村”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动力有效提升,“造血”功能得到增强。

截至目前,内江已发动121家民营企业与82个贫困村、3个非贫困村建立对接帮扶关系,投入产业、公益、就业、技能等帮扶资金3700余万元,惠及贫困人口16173人。

4

帮扶新方式 补齐短板巩固脱贫成果

市中区朝阳镇太仆村陈夕花一家原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各方帮助下顺利脱贫。不料,好日子才开始没多久,其儿女均患地中海贫血,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当地镇、村干部得知情况后,立即帮助陈夕花一家申请低保,有效保障了基本生活。同时,为快速解决其生活困境,实现稳定脱贫,市中区民政局连续两年为其发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金共计8000元,让一家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

陈夕花一家享受的困难群众帮扶救助金,源自内江率先在全省建立的特殊困难帮扶基金。这项基金主要针对困难群众在落实现有帮扶措施后仍存在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等困难的,给予分类救助。目前,特殊困难帮扶基金总规模已达1200万元。短短几年,为无数个“陈夕花”雪中送炭。

这是内江在脱贫攻坚路上创新帮扶方式的一个缩影。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利影响,内江第一时间建立健全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重点加强对2020年人均年预收入低于4100元的贫困户、190户458人脱贫监测户、312户832人边缘户、997户2744人特殊困难户、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元的39个贫困村的动态监测,强化定期核查、动态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站在新起点上,内江已做足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的准备。这些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子、新方式,正在助力内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张小丽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