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产业、有分红、有保障……花红村,真的好!

2021-04-14 09:45:13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陈莉萍

张召明与刘红亮交流养殖情况

花红村党群服务中心

水泥路四通八达、柠檬产业基地孕育着果实、改造后的新房漂亮整洁、脱贫户在自己的养殖场中忙碌……

春天里,行走在市中区凌家镇花红村,随处可见脱贫攻坚结出的累累硕果。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正以全新的面貌整装再出发。

兴水利

农作物有了“生命之源”

平整的水泥路向乡村各处延伸,鲜活的红叶石楠在太阳下泛着光,太阳能路灯如列队的卫兵般伫立在道旁,油菜、麦苗在土地里肆意生长……而今的花红村,处处洋溢着美好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脱贫攻坚以前,这样的场景是花红村村民难以想象的。

花红村位于凌家镇西南方,距离场镇约8公里。曾经,出行难是困扰该村村民的难题,也是脱贫致富的痛点。

“当时我们村水泥路仅2.7公里,其余几乎全为茅草路,连摩托车都走不通,要是遇上下雨,穿上雨靴都不好走。”脱贫攻坚,基础先行,该村“第一书记”张召明介绍,自2014年实施脱贫攻坚后,该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延长至18公里,实现组组通;新建便民路6公里,实现户户通。农田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整治山坪塘14口,新建囤水田40块,铺设PEC管道17公里,实现提灌站过组。其中,整治李子林水库对于改变该村靠天吃饭的窘境意义重大。

过去的花红村没有囤水设施,李子林水库作为村里面积最大的山坪塘,本应成为该村生产用水的重要蓄水基地,但土坝根本保不了水,塘中长满一人多高的杂草也不利于蓄水、取水。需要用水时,村民常常无水可用,只能望着干涸的水库摇头叹气。

2020年,李子林水库被修葺一新,大坝得以硬化加固,杂草被清除。如今,碧波盈盈的水库,成了滋养该村作物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振了干部村民的精气神。

兴产业

鼓了荷包强了精神

发展产业,是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

脱贫攻坚中,花红村产业从无到有,并探索出“村集体+农户+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产业模式,形成“财政投入周转金+投资收益+新型经营主体+土地租金+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在花红村柠檬种植示范基地,100亩开花的柠檬树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这个柠檬基地属市级财政资金投资收益项目,为村集体自主经营,栽种于2018年,今年可实现初挂果。

据介绍,柠檬产业有收益后,原花红村(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原花红村与原岩湾村合并为现花红村)2018年脱贫的46户、147人每年可获得3.6万元收益分红,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投资收益分红244.8元。

同年落地的产业还有省级财政资金投资收益项目——240亩核桃。实现收益后,花红村7户、28名脱贫户及凌家镇其他村2017年脱贫的82户、248人每年可获得投资收益分红4.008万元,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投资收益分红161.6元。

2018年底,花红村退出贫困村行列,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

去年9月,花红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养殖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养殖场占地面积9.8亩,拥有4栋、5600平方米圈舍,养殖规模达到存栏4800头,年计划出栏9600头生猪,为该村干群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为该村集体经济发展汇入一支强劲力量。

据悉,该项目为省级财政资金投资收益项目,财政投资433万元,已出栏生猪逾1000头,现存栏生猪4000余头。自今年起,花红村集体和凌家镇所有脱贫户将每年获得9%的投资收益分红,共计38.97万元/年。其中:花红村集体占3%,即12.99万元/年;全镇脱贫户占6%,即25.98万元/年,平均量化给全镇3449名脱贫户,每人每年分红约75元。

此外,该项目每年付给花红村相关村民土地流转租金合计约5万元,付给花红村集体约14万元,用于该村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及日常开支。

脱贫攻坚也为村民自主发展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

脱贫户刘红亮于2016年试水养鸡,驻村干部主动帮其协调土地,帮扶单位提供水泵给予支持。

2017年,养鸡失败后的刘红亮转而养殖肉兔。张召明带他学习技术、购买种兔、为其解决滞销难题。此外,刘红亮还享受到无息及贴息贷款发展扩大了养殖规模。

目前,刘红亮的养殖场存栏兔约1500只,年出栏肉兔约5000只,年实现收益约5万元。

“没有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计划再扩大养殖规模,加油干!”对于未来,刘红亮干劲十足、充满信心。

此外,引进业主发展的稻虾、肉兔及山羊养殖等产业也在花红村“四处开花”,所涉流转土地村民每年可收入约600元/亩的土地租金,村民亦可实现就近就业。

入股分红、产业就业、经营务工……产业建起来了,贫困户的荷包随之鼓起来。2016年至2020年,花红村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9.746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730元增长至现在的约9400元。

新生活

脱贫户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啃下“硬骨头”,花红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达到“一低五有”。

生活环境持续向好、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这是花红村村民最真实的感受。

脱贫攻坚前,刘红亮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一家人日子过得清苦。如今,家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冰柜被兔肉、鸡鸭肉等塞得满满当当,整洁的厨房、随时可用的自来水、贴了瓷砖的亮堂地面……刘红亮家中,处处是一家人美好生活的佐证。

7组脱贫户钟明书已经84岁,孩子均在外务工,他与妻子张建芬二人相依为命。曾经,两人住的是土坯房,因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二老担惊受怕。

“雨下大了,把土墙都冲起沟沟,我们不敢在屋头,就算晚上都穿上雨衣戴起斗笠坐到坝子里,做饭也戴起斗笠做。”回忆过往,张建芬感慨不已。

想修房却没钱,尽管日子难过,老两口也只能熬着。

D级危房改造项目为二人带来曙光。而今,坚固美观的砖石房取代了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家里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二老再也不用去砍柴、挑水。

对于现在的生活,张建芬很珍惜,她每天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厨房也几乎看不到灰尘。“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再也不怕起风下雨了。”据介绍,钟明书目前享有高龄补贴和残疾人补贴,夫妻二人还有养老保险,加之孩子的务工收入、一家人的村产业入股收入、养殖收入等,钟明书一家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4000多元。张建芬说,她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花红村有脱贫户79户、227人,他们同刘红亮、张建芬一样,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更多喜人变化将继续发生。(陈莉萍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