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民生至上,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http://www.scol.com.cn  (2017-10-08 22:05:24)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黄俊钦  

民生至上,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内江市民生发展5年综述

永安镇贫困户接受技能培训(姜晓凤 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安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快车道”,是建设幸福美丽内江的源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内江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民生工程优先安排、民生需求优先满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百姓关心的就业保障、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居住保障等民生问题,不断增强甜城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内江持续用力推进民生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统筹抓好就业保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确保社保惠及民生,五大保险覆盖人数达340万人次;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为数十万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个率先,一条主线,三大工程

内江就业形势大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江市就业服务系统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率先在全省成立第一个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第一个开展单项目标考核、第一个建立“四方合作”机制、第一个开展外出农民工实名制登记、第一个开通就业服务热线。“五个率先”,奠定了内江就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抓住一条主线,提升“互联网+就业”。近年来,市就业局研发出“就业110服务中心平台系统”和“农民工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建立起“就业四大数据平台”、推出新版“内江就业网”、建立“内江就业QQ群”和内江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让广大城乡求职者和用工企业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内江就业创业信息。

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实施三大工程——

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形成“雁归经济”新局面。市就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听取并掌握返乡创客、有意创业人士的呼声及现状。同时,依托现有的各类园区,整合发展返乡创业园区(孵化基地),运用各类优惠政策,为返乡创客“量身”提供帮扶服务;加强农特产品电商化培训,致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之路。

开展就业扶贫精准行动,打造脱贫攻坚就业利器。近年来,全市人社、就业系统自上而下,成立就业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依靠乡镇劳动保障站所、“第一书记”建立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将全市所有的36637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录入就业信息系统,并定期开展居家灵活就业试点、就业扶贫合作等工作。

截至2017年9月底,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18685人、完成技能培训5301人,1272人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

落实稳岗四项举措,助力供给侧改革。开展失业预警行动,按月对105户企业的2.77万个就业岗位及园区94户企业的3.39万个岗位实施定期监测,动态掌握我市企业的人员变化情况;开展培训提升行动,坚持对各类转岗安置提升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广泛收集适合失业人员的岗位信息,专门针对下岗失业人员举办现场招聘会;开展稳岗补贴行动,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累计发放稳岗补贴3537.4万元,惠及342户企业。

措施有力,硕果累累。5年来,我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615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440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868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藏区“9+3”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超额完成95%的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实干创新促发展 社会保障惠甜城

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发展“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社保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扣“保障民生、实干创新”这条主线,稳打稳扎、深化改革,不断适应社会新变化、新要求,“以人为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落实“降调”,助力供给侧改革。自2016年5月起,市社保局全面落实“降调”政策,对内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和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实行阶段性降低,对全市4600余个工伤保险参保单位,就费率调整进行测算。自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率下调至今年8月底,已为我市企业减负9300余万元,为降低内江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具有重大意义。

便捷服务,打造“互联网+”社保。开通自助终端缴费和新增网上银行缴费、打造“互联网+待遇认证+转移接续经办服务”新模式、大力探索开发社保手机APP,为参保群众开辟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便捷服务,确保内江社保的服务水平、经办效率不断提升,让更多人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和社会保险工作动态。

全面参保,入户登记全覆盖。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的部署要求,2017年,我市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全市近5000名入户登记调查员深入基层,对全市20万余名没有任何参保记录的居民,入户完善登记工作,社会保险登记实现全覆盖。

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截至2017年8月底,内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7.2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1.4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6.6万人,参保覆盖面全面扩大;2012年以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100%。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至今年的1965.7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至75元。

瞄准“老有所养”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内江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同步提升,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快速改善,我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近年来,内江市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每年的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并先后出台《内江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内江市养老服务2015至2017年工作任务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满足养老需求、拓展老龄服务产业等方面工作,全面加大养老服务的推进力度——

落实配套资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政府成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负责配套建设资金。2014至2016年市级财政共计补助市中区、东兴区、经开区养老服务体系配套资金1274.62万元,各县(市、区)也均积极筹集安排了地方配套资金共计13742万元,全力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建设用地。对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各县(市、区)按照用地计划和政策优先安排;对城乡社区日间照料建设用地,按照社区人口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统筹安排。2014—2016年,全市共安排新增公办和民办养老床位的建设用地 203.4亩。

落实建设补贴。我市对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补贴标准为4万元/张,对纳入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床位,按每张1至1.1万元的标准给予了建设性补助,对维修改造公办养老床位、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均按标准进行了落实。

每一件措施、每一项数据,无一不体现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在2014至2016年间,我市共计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4243张,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4860张,维修改造公办养老机构床位5215张,新建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84个,新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69个,为296635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

“四个创新”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

实现居民“安居梦”

内江是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棚户区危旧房较多。据统计,2012年底全市棚户区危旧房达7.3万套、占地约587万平方米。因此,保障性安居工程向来是我市重大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抢抓四个“创新”,打造棚改货币化安置升级版,确保居民实现“安居梦”——

创新安置方式,确保棚户区拆得掉。引导棚户区居民选择货币化安置方式,实现“要我搬”向“我要搬”转变;按“45平方米”保底计算征收房屋价值、发放各类安置补贴及购置新房优惠政策,调动居民参与棚改的积极性;推行“棚改身份证”,解决补偿款到位时间不明确、购房交易时间长等矛盾。该创新实施以来,改善了10多万居民的居住环境,极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创新服务平台,确保居民留得下。建立“线上选房”网络平台,依托内江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信息网,让棚改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征收政策、房源信息、购房手续;建立“线下购房”服务中心,成立内江棚改居民购房服务中心,为棚改居民提供“补偿+购房”一站式服务;建立“二手房公益平台”,打造“零中介费、零交易佣金”纯公益服务平台,丰富棚改居民购房房源,满足棚改居民多样化购房需求。在2016年,中心城区货币化安置率达到90%。

创新政策优惠,确保群众住得好。通过货币补偿,避免棚改居民再出现平均长达2至3年的过渡期;通过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给予棚改购房居民补贴优惠,棚改居民购房每平方米可直接受益380元左右;改善配套环境,货币安置的居民通过市场,选择自己满意的地段、楼盘,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旧房变新房、旧区变新区,该“创新”正带动着一批棚户区危旧房退出历史舞台,城市面貌正“脱胎换骨”。

居民得实惠、城市换新颜——

近年来,内江市改造棚户区危旧房4.1万套、328万平方米,年内还将改造棚户区危旧房7083套、56.7万平方米,棚改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

就业兴、社保惠、老有养、住得好;

甜城顺民意,甜城抚民心,420万甜城儿女幸福洋溢。

四川内江,正以一座“幸福之城”的姿态,在成渝城市群中卓然崛起!(黄俊钦)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