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谢铱可

2019-11-18 09:22:09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张小丽

解难题 办实事 他用真情为贫困村描绘致富画卷

——走近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谢铱可

谢铱可(左一)查看柑橘长势

谢铱可(右一)与现任该村第一书记、村干部一起讨论柑橘种植技术

尽管已经卸任东兴区郭北镇田坝村“第一书记”半年多了,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科副科长谢铱可还是常会抽空回村里看看。红白相间的村委会新办公室,蜿蜒在村间的水泥村道,满山苍翠的柑橘苗……这些都见证了谢铱可自2015年9月起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三年多时间里,在村里留下的扶贫成果。

从仅有一条水泥路到实现水泥路组组通,从没有支柱产业到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从省级贫困村到如今脱贫奔康……田坝村的美丽嬗变,离不开谢铱可在扶贫路上洒下的真情和汗水。因表现突出,近日,谢铱可被省上表彰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担责任解难题

他一步一步“走进”群众心里

田坝村算不上偏僻,驱车从城里出发,仅需约半个小时车程。但由于没有产业支撑,这个仅有1000多人10个居民小组的小村子,在2018年年底前,却是个省级贫困村,其中贫困人口有269人。

“村里连电都‘缺’,一到用电高峰电灯就发红,村民家里冰箱、空调都用不了。”回忆起刚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时的情形,村里的贫困与落后给谢铱可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在担任田坝村“第一书记”之前,谢铱可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验。用该村村支部书记林成柱的话说,“(他)看上去斯斯文文的,说起话来轻言细语,有时候不支起耳朵听,都听不清他在说啥。”

一个文弱书生,能不能改变一个村子几十年都没改变的贫穷落后?面对村干部、村民质疑的目光,如何让群众接受自己,成为摆在谢铱可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此,从开始担任“第一书记”那天起,谢铱可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村上。他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用一个小本子把村民反映的急难愁事都记下来,并“写”进心里。

在谢铱可的积极奔走下,3个多月后,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就顺利进村,另一台村里原有的3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至100千伏安,彻底终结了全村电压分布不均匀、部分村民小组“用电难”的问题。在谢铱可驻村后的第一个春节,村民们用上了放心电。

“老大难”问题得解,村民们不由得对这个看上去斯斯文文的“第一书记”另眼相看。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他,向他倾诉难事。

针对贫困村民当务之急的生计问题,在市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谢铱可通过协调帮扶单位累计为他们发放价值约20余万元的鸡苗、鸭苗,解决了他们的部分经济来源。

村里不少贫困户困病致贫,并且因为信息闭塞,不知道如何评残,谢铱可就协调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有需要的贫困户进行体检,评定残疾等级,据此依政策享受相关福利待遇。

……

随着一道道难题被逐一破解,谢铱可逐渐打开了驻村工作局面。在此后的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修路过程当中,谢铱可都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修建村委会新办公室时,仅仅四五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协调、工程修建和验收工作。

“不怕‘脸皮厚’,做到勤跑腿,一次不行就跑两次,两次不行就跑三次……”在谢铱可的驻村工作日记里,他这样总结当时的工作心得。

从为村里争取变压器开始,征求村民意见、协调土地、争取支持,谢铱可已不知多少次来回奔波于城区、镇、村和各相关部门之间。为了要政策、要项目,忙到加班成为常事,泡面成了主食,有时候天色晚了,他就在办公桌上合着衣服将就一晚。

由于村里事务繁忙,谢铱可任“第一书记”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几乎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但谢铱可却默默把对家人的愧疚深埋心底,因为——“村里的脱贫攻坚之路才刚开始,我若不倾尽全力,会一辈子良心不安的。”

办实事解民忧

他一点一滴暖民心

“大事小事,事事要关心;急事难事,事事要回音。”驻村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谢铱可身体力行践行着驻村之初自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因为他深知,只有做实事,才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贫困户王登友和妻子在外务工多年落下病根,返乡后,因老房子快垮了不能住人,导致居无定所。谢铱可在协调相关部门助其危房改造后,还联系帮扶单位出资帮王登友购买了新家具,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村民林成木老两口在家生活不便,却不愿麻烦儿女,谢铱可就自掏腰包600元钱,帮助他们维修房屋。

村民杨夕容与老伴曾和丁分居多年,曾和丁长期一人独居。曾和丁家电视接收器故障,谢铱可听说后,想自掏腰包为他更换,杨夕容第一次把他“拦”在了门外:“谢书记,你已为我们做了太多事,不能再委屈你了。”

“他每次来村里,饭也不吃,茶也不喝,还要自掏腰包给我们办实事,这样好的干部上哪里找?”在杨夕容看来,不管天晴下雨,谢铱可都走在村里的泥巴路上,这是村民们有目共睹的,“党组织派他(谢铱可)来是起了作用的。”为了让谢铱可走路舒适些,她拿起针线,一针一线为他缝了鞋垫子。

“我不要,杨二娘非要塞到我手上。”对这双鞋垫,谢铱可至今收藏着,舍不得穿,“每次拿出来看看,我就想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和群众的期望。”

抓产业促脱贫

他一步步趟出产业发展路径

立冬过后,田坝村依然满眼苍翠。在村支部书记林成柱家的柑橘地里,100多株柑橘树迎风摇曳,长势喜人。

这些柑橘树,是谢铱可担任该村“第一书记”时栽下的,如今已长成一米多高。它不仅承载着林成柱的致富梦想,也关乎全村的产业发展。

11月11日这天,谢铱可再次来到田坝村,回访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林成柱告诉他,“今年已经有部分开始挂果,相信明年会更好。”

林成柱的话,让谢铱可十分欣慰。过去三年多时间,为了给村里寻找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子,谢铱可带着村干部、村民四处考察,请教农业专家,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

“我们有退路,但老百姓没有退路。”谢铱可主张产业种类在选择上一定要精准,在推广之前一定要走稳妥路线。

“分点试验、局部推广、全面参与”,是在驻村伊始,谢铱可和村干部们就确定的产业发展主线: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排灌设施,以打造特色水产养殖、水果种植园作为主推产业扶持项目。

经过近半年的致富带头人培训、田土协调和帮扶对接,2017年3月,在谢铱可的积极对接下,促成田坝村3组返乡创业青年曾惠波成立了该村首家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呱呱叫”农专社。

2018年8月,谢铱可帮助和带领村干部办理手续,成立村里的第二家农专社——“田坝甜”柑橘种植农专社,组织种植“爱媛38号”柑橘600余亩,并引进种植大户租用柑橘地,集中打造出近100亩示范区,助推田坝村走上长效化、集聚化产业脱贫之路,并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2018年底,田坝村如期退出贫困村。谢铱可的“第一书记”生涯也划上了圆满句号。但他至今仍会时不时到村里走一走,“我想亲眼看到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子变身幸福美丽新村!”(张小丽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