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内江:给农村留守娃一个“家”一个“妈”

http://www.scol.com.cn  (2016-08-02 07:39:26)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周海波郭飞 张啸  

资中试点建设10个村级“童伴之家”

正值暑假,资中县高楼镇清凉村留守儿童周梦竺每天都会来村子里的“童伴之家”,写作业、玩游戏。与她一起的,还有同村的一些留守儿童。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资中县共有132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总人口数的1/3。没有父母在身边,2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让人担忧。

今年1月,作为全省“童伴计划”10个试点县之一,资中县正式启动高楼镇10个村级“童伴之家”建设工作,并遴选了10名专职“童伴妈妈”。

半年来,“童伴之家”运行得怎么样?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变化?发展过程中有何困惑?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搞活动+补功课 孩子有爱不孤单

共青团资中县委青工青农部部长牟敏说,10个“童伴之家”,建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如果离得近,本村的孩子也可到邻村的“童伴之家”参加活动。“童伴之家”建成之初,一些家长并不信任。今年2月,团县委组织“童伴妈妈”家访时,59岁的天星村村民邱远平以为“哄孩子买东西的又来了”。经过几个月的运转,看到了“童伴之家”的成效,邱远平的态度变了。“马上到农忙季节了,收包谷都忙不过来。把孙子孙女送过去,有人照看,比较放心。”邱远平说。

清凉村的“童伴之家”,由村办公室腾出的4间房屋改建而成,约有7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

7月25日早上8点过,“童伴之家”按时开放。在五颜六色的活动室里,孩子们三三两两,写作业、做手工制品、嬉戏打闹。满墙的照片和孩子们亲手写的《给爸妈的一封信》,让这里显得很温馨。

徐琼是这个“家”的“童伴妈妈”。她告诉记者,在清凉村,登记在册的留守儿童有229人,其中父母均外出的有169人。学校开校期间,“童伴之家”在下课后和周末两天开放,暑假期间因为天气太热,只在每天一早一晚开放,早上为7点半到9点半,晚上为6点到8点。

在“童伴之家”,孩子们可以做作业、剪纸、下象棋、玩游戏,还有近4000册图书可供免费借阅。每个月“童伴之家”有两场主题活动,每周不定期有小活动,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表现好的孩子能赢取布娃娃、纸、笔等小奖品。

村民尹碧中的丈夫外出务工,家里就剩自己和孩子两个人,但孩子小利(化名)智力发育迟缓。一次,小利在家玩火把棉絮烧光,吓得尹碧中不敢让孩子单独一个人待在家里。现在,尹碧中每天将孩子送到“童伴之家”照看,她可以去忙农活,心里踏实不少。

除了照看,徐琼也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同时,徐琼组织了多场安全教育有奖活动,教育孩子们不单独去河里游泳、了解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对策等。“参与活动时,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包容度及沟通能力也在增强。”牟敏说。

严进入+制度化 选好称职“监护人”

“童伴计划”试点为期3年,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童伴妈妈”是否称职。“在选人上,我们相当慎重,初选24个,留下10个,在此基础上不合格的再进行岗位调整。”共青团资中县委副书记刘盛权说,对于“童伴妈妈”,最基本的要求有3个:有经验、有公益心、有口碑。“没有口碑,家长不放心带孩子来;没有公益心,也不会无私地为孩子们着想。”

在清凉村,徐琼并不是首任“童伴妈妈”。在她之前,由当地的一名代课老师担任,但这位老师工作时间不够、工作方式不灵活,便被撤换了下来。同样,龙台村、三河村、合群村的3个“童伴妈妈”也换过人。

在鹤林村,“童伴妈妈”曹丽君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的课余、周末和暑假时间,都投入到了“童伴之家”里。每次活动完,曹丽君都会将孩子们的照片全部洗出来贴在墙上。“最近天气热,还是有不少孩子坚持来‘家’里写作业、玩游戏,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据了解,10名“童伴妈妈”大部分为当地民办教师或代课老师,也有村妇联的干部,平均年龄为41.9岁。她们都熟悉当地情况,具有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资中县项目办建有“童伴妈妈”基础信息台账、QQ群和微信群,定期交流工作。每月、每季度都会针对“童伴妈妈”的日常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并与其待遇挂钩奖优罚劣,对群众口碑不佳、工作开展不力的坚决替换。

每月,资中县和高楼镇都会举办座谈交流会,对“童伴妈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电脑使用技巧、资料表填写、活动设计、儿童心理知识教育、儿童权益保护等。

“办好‘童伴之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多管齐下。”高楼镇党委书记秦义说,“童伴妈妈”不是补课老师,“童伴之家”也不仅是一个写作业和玩耍的场地。“目的是要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学会感恩、包容、团队协作,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缺资金+影响小 办“家”面临困难多

“童伴之家”运行至今,也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

首先是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万一在来回路上出点事,责任谁都承担不了。”刘盛权说。为此,资中县规定,“童伴之家”来回路上,孩子必须由监护人接送或者由监护人委托成年人接送,并印发了安全告知书,挨家挨户发放签字。

天星村留守儿童小浩(化名)今年8岁,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住得比较远,去参加“童伴之家”的活动,小浩要走半个多小时。

7月29日,记者见到小浩时,他正在家里看电视。问他是否愿意去“童伴之家”,小浩只是点头,并不开口说话。见此情景,天星村“童伴妈妈”邹英将记者拉到一旁,轻声解释道:“孩子有些自卑,性格内向。他爷爷有哮喘病,奶奶要上山干活补贴家用,还要带另外一个1岁的小孙子,所以顾不上送他来‘童伴之家’。”

因为担心小浩单独下河游泳,爷爷奶奶外出时会把他反锁在家里。这让邹英很心痛,“现在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饱,很少交流,导致不少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邹英在忙得过来时,会亲自接送小浩参加“童伴之家”的活动。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刘盛权说,目前正在申请资金支持,为孩子们购买保险,同时考虑开通接送车,固定线路定点接送,“像小浩这样距离比较远、家人又没有精力接送的,可在其住处附近设接送点。这样安全上既有保障,也方便许多。”

然而,资金缺乏成为拦路虎。资中县“童伴计划”全年运行经费为34万元,10个“童伴之家”除去6万元的物资外,平均每个“家”每年只有2.8万元的活动经费。这笔经费在支付“童伴妈妈”每个月1700元工资后,剩不了多少。

除了申请资金支持,资中也正在努力,邀请社会人士、机关单位、爱心企业参与活动,赞助所需奖品、组织志愿者帮忙。但目前因为“童伴计划”项目影响还比较小,没有找到合适的社会力量前来参与帮忙。

此外,“童伴之家”依托村办公场地改建而成,场地受限,难以开展比较大型的活动。配置的玩具以小火车、小泥人、小鼓等为主,比较受女孩子欢迎,爱动的男孩子待不住。(郭飞  张啸)

●新闻背景

“童伴计划”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发起,在四川省选择10个县、100个村试点,为期3年。“童伴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替留守孩子“找妈妈”,旨在弥补留守孩子监护人的缺位。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