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村美民富:希望田野展开壮美画卷

http://www.scol.com.cn  (2017-10-09 07:46:45)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兰萍  

村美民富:希望田野展开壮美画卷

——内江市农业工作五年综述

威远县四方村无花果产业基地 王斌 摄

万亩无花果基地产业兴旺、农业电商把内江“土特产”送进千家万户、“甜城味”品牌唱响全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内江市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人、地、钱”3个核心问题,坚持 “稳”字当头、“调”优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进体制机制、“育”人才、“补”齐短板,加快推进“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配套实施发展特色产业“351”方案,努力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的五年,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内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支撑。

如今,放眼甜城广袤大地,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条条承载着希望与幸福的公路如彩练般在旖旎如画的山水间延伸,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甜城大地徐徐展开!

沉睡土地:流金淌银

放眼望去,成片的柑橘长势喜人,过不了多久,这里将会成为黄灿灿的橘子林。

这是日前记者在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看到的情景。

黄桷桥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口638户2065人。2014年,黄桷桥村被确定为省级扶贫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67人,贫困发生率12.9%,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村。

走出“困境”,是全村人共同的心愿。

先行先试,大胆创新。黄桷桥村不等不靠、探索创新,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引进了雷丰果业公司、“竹苑水乡”农业企业,组建了硕丰园、礼阳、垚池灯等农民合作社,通过探索推进“三借三还”模式,实现了全村1500亩土地全部流转,精品柑橘、雷竹和特色水产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如今,黄桷桥村的“三借三还”模式,为广大村民脱贫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门路,并成为全市学习借鉴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黄桷桥村的产业发展正是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我市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连片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等新业态。推广农村深化改革的“三化”(承包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三换”(退地换现金、换股份、换社保)、“三生”(土地入股-地生钱、资金入驻-钱生钱、农户入园-力生钱)等模式,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全市耕地流转总面积65.7万亩,流转率为28%。

改革犹如一剂强心针,迅速激活了沉睡的乡村。

“以前在外面奔波,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人。”记者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员选择回乡,他们到就近的基地或园区工作,收入并不比在外时少,这样既能挣钱也能照顾家庭,可谓一举两得。

目前,全市291户龙头企业带动61万农户,户均增收810元。

美丽乡村:活力无限

如果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我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那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则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所在。

日前,在成都市郫都区举办的首届四川村长论坛暨村社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17四川百强名村及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榜单,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获评2017四川百强名村。

尚腾新村在我市村落中已经拥有相当人气。赏荷花、摘葡萄、钓鱼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这里成了人们近郊游的首选。

靠天吃饭是对一些农村居民生活状态的一种形容,其中流露出的是些许无奈。

如今,得益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这种状态已大为改观。曾经满是泥瓦房、烂泥路的村子已大变样。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商店或农家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近年来,我市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要求,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改革创新”六大行动,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实现了村美和民富两翼齐飞。

目前,我市顺利完成两轮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任务,在全省综合考评中获得4个优秀、1个良好,成为全省首批实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全覆盖的市(州)之一。

自2014年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以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85个,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378个。

农业电商:势头强劲

威远的无花果、资中的血橙、隆昌的夏布、市中区的白乌鱼、东兴区的蚕桑……我市物产资源丰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水产产业化试点市,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1件、四川名牌产品13个、四川著名商标14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2件。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将这些“好东西”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对于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市第七次党代会后,我市将“甜城味”作为内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体推介,统一包装、销售。其中,农村电子商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土地被激活、产业迅猛发展,不少客商看中了内江土地里的“金娃娃”,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赶街网等电商企业纷纷进入我市农村,他们通过一根网线与外界相连,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内江的“土特产”销往全省、全国,甚至国外。

目前,我市5个市级农业电商平台功能趋于完善,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810个,农村电商实现了全域覆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上网,仅今年1~8月,全市农业电商线上线下交易额就达到了7.5亿元。

借助互联网,如今“甜城味”品牌越打越响。目前,“甜城味”品牌正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全市已有29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甜城味”标志,“甜城味”的标识广告牌已在成渝、成自泸等高速路沿线挺立,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也是“甜城味”经常展示的平台,“甜城味”系列优质绿色农产品已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农业博览会以及四川、重庆、昆明等农交会上闪亮登场,“甜城味”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2017年8月,“甜城味”获得了全省十大优秀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荣誉称号。

特色产品:走俏市场

品种多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也不利于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品质的改良、质量的提升。

着眼现状,我市围绕“特色、优质、精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几年前,隆昌迎祥镇引进了四川均益农牧业有限公司,在全镇建立核桃示范园区基地,千亩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就选在了薄刀村。

如今,以核桃产业为主,以传统产业西瓜、辣椒、蔬菜产业为辅的薄刀村,用实际行动探索出一条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选择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新路。

其实,早在几年前,威远县在发展无花果产业时,就已经开始探索这个模式。

为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威远县先后引进了金四方果业、久润泰、美润源公司,成立了10余家无花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无花果种植规模已达3.5万亩,总产量超过3万吨,成片生产经营规模、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威远县无花果产业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果酒饮料、炖品(煲汤料)、保健茶、休闲食品、药用原料(无花果酶)5大系列的上百个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四方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25个省(区)设立销售代理,建立网络销售系统,大力推广无花果系列产品。

集聚要素、连片推进、融合发展。如今,我市已在市中区朝阳、永安等5个镇建设万亩柑橘产业示范片,在东兴区双才、三烈等4个镇建设万亩果叶桑产业示范片,在资中县银山镇建设万亩血橙产业示范片,在隆昌市迎祥、石燕桥等5个镇建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示范片,在威远县新店、向义等5个镇建设万亩无花果产业示范片。

与此同时,为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水稻、生猪、水果、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培育3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带、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带、百里休闲农业产业带的战略部署。

目前,全市依托321国道,推广“稻-鱼(虾、鸭、蛙)”生态种养模式,建设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带,已建成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示范片10万亩,川优6203等可比肩泰国香米的优质大米也进入了更多消费者的餐桌;全市依托247国道、321国道,推广“生猪+水果(蔬菜、蚕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设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带,已开工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规模生猪养殖家庭农场63户、122个单元,香浓的“内江黑猪”肉唤醒了广大消费者儿时熟悉的味道;依托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建设百里休闲农业产业带,已建设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55个。

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内江特色农业已走上“正道”,离打造成渝特大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第一书记”:扎根基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我市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还充分发挥村干部的核心作用。在向420个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基础上,今年再从市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增派629名村“第一书记”,覆盖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插花”式贫困户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村、无支柱产业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

1049名“第一书记”到村后,突出抓好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争创“四好新村”等“六项”重点工作。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新选派的“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户新发展特色产业6652亩,特色种植业3060亩,小家禽养殖21万只(头)。

“让更多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更是所有贫困户的共同心愿。今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将再接再厉,确保完成85个贫困村退出、2.777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让更多人享受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兰萍)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