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发挥余热,老农技站长返村当支书 以己之长,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www.scol.com.cn  (2018-07-31 09:18:00)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许秀莲  

丁刚(右)给村民讲解新政策

塘角村现状

“今年按照我教你的方式种植,要是遇到啥子不懂的,就来问我。”7月30日上午,一阵大雨过后,雨势渐收,威远县向义镇塘角村党支部书记丁刚打着伞离开村办公室,来到4组村民丁利英家中,了解她下半年的种植打算,并嘱咐她有问题随时可以找自己。

作为向义镇农技站原站长以及高级农艺师,今年65岁的丁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农业专家。2013年退休后,他受资中某地邀请去进行农业指导,本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但自2016年10月起,他却响应中央号召,回到老家塘角村,经过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发挥余热,致力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带领乡亲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上了致富路。

强专业

做大棚蔬菜推广者

经省道207往塘角村方向行进,一路上白色的大棚整齐排列,从部分大棚入口,可以看见里面尚在成长中的翠绿蔬菜。不时有村民路过,见到丁刚,老远就扬起笑脸打起招呼来,丁刚也笑着回应,停下脚步浅谈几句村民家的大棚蔬菜种植情况。

丁刚在向义镇从事农业工作已有38年,脚步踏遍了向义镇的各个角落。自1995年起,他便开始抓大棚蔬菜种植,在此类农业技术上,颇有心得。

“最开始我们出去学习的时候,了解到山东大棚蔬菜种植发展较好,就有了在向义实践的想法。但毕竟是新事物,忧心老百姓没见到成效不肯接受,就一直在筹谋中。”丁刚说,不久后,大山村村民陈明光前往镇政府找到他,说自家栽种的黄瓜生了霜霉病,想请他看看。在为陈明光解决黄瓜病害时,丁刚看到他在地里用竹竿加薄膜搭建起了一个小棚,占地约一亩左右,十分符合镇上想要推广蔬菜大棚的想法,便将此事上报给了镇政府,并在此后多次走访陈明光,将他的小棚换成了大棚,“后来就常在他的大棚那儿召开镇、村现场会,就地给老百姓讲解大棚蔬菜种植的益处。”

选择良种、细心培育、精准施肥、用心灌溉……丁刚长期扎根田间地头,将自己所学倾力交付,不久后,大棚的优势便显了成效,一亩多的黄瓜,提早了一个月上市,平均单价大幅上涨,产量也从亩产近4000斤增加到了上万斤,陈明光也因此增收近5000元。

第二年,全镇大棚蔬菜种植户从仅有的一户增加到了几十户,第三年便直接飙升至几百户。截至目前,向义镇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老百姓收入大幅上涨,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报党恩

退休后他反哺家乡

2013年,时任向义镇农盟办主任兼农技站站长的丁刚正式退休后,受邀请到资中“打工”,“一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工作不累,也是农业方面的工作,我个人还比较喜欢。”谁也没想到,三年后,他竟然放弃了这份安然闲适的工作,回乡干起了“苦力”。

2016年10月,本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原则,丁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投身农村发展建设,回到老家塘角村并经过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其他人可能会觉得我很笨,放弃好工作,却回来拿每月一千多的工资,做这个又苦又累的基层工作,但我是共产党员,接受了党的培养,就应该回报党恩,为老百姓、为社会贡献力量。”丁刚说,塘角村是他的老家,他也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但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经过深入详细的了解,丁刚发现塘角村的经济发展情况比他认为的还要“穷”——“第一感觉就是村两委班子士气低落,凝聚力较弱,行动力也有限,二是群众发展经济缺少门路,三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我当选为村支书的时候,在大会上动员全村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的村民自愿加入村组后备干部,一共动员了4次,才有两个人报名,且还是只愿意入党,不愿意加入村组后备干部人选。”面对种种困难,丁刚没有退缩,反而干劲更足了。

一个团结、向上的村两委班子,是全村各项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因此,丁刚每周一至周五就住在村内,开会时积极宣讲党的相关政策、纪律,让村民们深入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党密切联系。“丁书记很强调会议纪律,以前开会大家都比较随意,现在只要说了几点开会都会按时到达。”塘角村副主任黄锟说,丁刚到村后,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还创新开展了“干部责任书”管理模式。

利用干部责任书,明确村组干部职责,并参照机关单位管理办法,进行年度目标考核,将工资与工作任务挂钩,精准挂钩内容和职责、义务,若连续三年目标考核未完成,将不再进入村组干部提名人选……黄锟说,干部责任书自去年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十分喜人,“现在村组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工作热情了,老百姓也更满意了。”

调结构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塘角村辖15个村民小组,共567户1712人。多年来,全村大面积种植大头菜,收益较为可观,但这些年因市场调控和环保标准的提升,大头菜价格持续走低,经济效益日渐下降。

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浸淫各类蔬菜种植38年,丁刚十分了解哪类蔬菜经济效益更好。去年以来,他调整塘角村农业产业结构,在全村大面积推广彩玉米、花菜、小辣椒、莴笋种植,并动员菜贩子到村里发放蔬菜种子,致力于发展“订单农业”。

“从菜贩子那儿买种子,我们负责种植,成熟后,菜贩子就进村收购。”4组村民丁利英说,这样的模式让他们免除了后顾之忧,不用担心栽种的蔬菜卖不出去。

2017年,丁利英一家试种了2亩左右花菜,因花菜效益较好,一亩销售额达到了3000余元。今年,丁利英打算扩种至10亩。与她同组的村民朱祥荣也一样,在去年栽种的约两亩花菜售完后,今年也打算扩种至10亩。

“因为他们刚开始种植,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也没有错峰上市,所以销售额还是较低,一般来说,花菜的销售额一亩可以达到4000元到7000元不等,比一亩大头菜的销售额要多3000元左右。”丁刚说,在丁利英和朱祥荣的带动下,目前,已有不少村民打算大面积种植花菜,全村已近250亩,相信待丰收后,能切实让老百姓增收。

夯基础

让村民不再为水发愁

塘角村属于浅丘地形,村内九冲十八叉,且位于张家洞石河堰上游,旱年一片焦土,水年一片汪洋,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丁刚刚回塘角村任职时,老支书朱培光便向他提到了村里的水利设施建设,希望他能在村里建起一座提灌站,方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村里有3座提灌站,但都是1972年修建的,有一座已经坏了20年,另外两座也十分破旧,常年都需要维修。”丁刚说,建设一座好的提灌站,对于塘角村来说,十分必要。

要修提灌站,第一个要考虑的便是资金。塘角村集体经济积弱已久,无力支撑,丁刚便四处奔波,跑项目要资金,于2017年6月,将提灌站修建完成。

“这个提灌站一建起,近2000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都不成问题了。”丁刚兴致高昂地表示,下一步,他和村两委将加强阵地建设,在办公室前建起一个活动广场,方便老百姓平时休闲娱乐,“我们还打算加强绿化,到时候利用周边的静宁寺、张家洞等历史遗迹,搞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振兴!”(许秀莲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