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忘本,他捐资修路惠乡邻

www.scol.com.cn (2018-10-11 10:36:01)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丁洁 张亚萍  

代德高正在工作

代德高捐资修建的这条通往社区的油渣路方便了群众出行

富贵不忘乡亲,也许是人们对一个本土企业家的最高评价。在隆昌市金鹅街道光跃社区8组,就有这么一位企业家,他在致富之后不忘本,给家乡捐资修路,扶贫济困,深受人们的赞赏——

生意做到海外

商海屹立靠诚信

10月9日,连绵数日的阴雨终于结束,难得的晴天,也难得碰到代德高有空闲——有着多项产业的他时常在各个地方辗转忙碌,要想“逮”到他着实需要费一番功夫。

一身休闲运动服打扮的代德高和蔼可亲,随意得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有钱人”。事实上,他的确并非生而富贵,而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他的发家故事,还得从捉襟见肘的家境开始说起——

1968年,代德高出生在隆昌县金鹅镇光跃村(今隆昌市金鹅街道光跃社区)8组,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家庭一样,他家里也面临着人口多、家境不好的情况。改革开放后,他们在自家门口开了个小商店,勉强能维系一家8口人的生计。1988年底,代德高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那时的隆昌夏布生意出奇的好,他通过做小规模的夏布买卖,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于是,代德高用积攒下来的钱收购了一批夏布到深圳,准备闯出一片天地,没想到却遭遇销售“寒冬”,两年过去了,这批夏布不仅没卖出去,还倒亏了几十万元,靠着向亲戚朋友借钱,他才勉强渡过难关并苦苦支撑。坚持总会有回报,之后,代德高的夏布生意不仅越做越大,在1996年前后,夏布走出了国门远销至韩国和日本。隆昌生产的夏布,由此走向了国际市场。

随着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只靠收购已不能满足市场,代德高便在村里开办了一个夏布生产厂,把周边会编织夏布的村民都集中到家里来制作夏布。不会编织的,也可以来他家里免费学习。这个操作模式,让他的工厂人气越来越旺,最多时达到了七八十人。至2004年,代德高通过收购、生产夏布,一年能实现100万元左右的利润,每年能带动村民增收10万元以上。

也是“活该他找大钱”,早在十几年前,代德高的生意经里就有了“售后”的概念,经他手销售出去的夏布,不仅要质量好,还包售后,只要有残次品他都会负责退换,以此保证了隆昌夏布的品牌质量和口碑。靠着这样的诚信经营,代德高赢得了国内外销售商的信赖,很多国外客商对他的产品实行免检,一些外国销售商甚至只认代德高的夏布产品。

多年来,代德高先后办过夏布厂、洗煤厂、建筑材料公司,不管是哪一种行业,他都本着诚信经营的理念,深受客户赞赏。他经营的企业,也先后荣获内江市“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 10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A级纳税信用企业”等称号。

公路修到村口

深受夸赞靠仁德

走进金鹅街道光跃社区,入口的一条油渣路引起了记者注意。道路不宽,约有200多米长,因为铺上了油渣,所以不至于在下雨之后变得泥泞不堪,可以说极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出行。社区书记陈立堂告诉记者,原本这条路和对面的那条泥泞小道一样,去年,代德高出资改变了这条路的模样,“折价下来,大约花费了2万多元。”

据了解,光跃社区内部的道路都已修建完毕,唯有进入社区的一段道路被纳入了隆昌市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因尚在规划中,路况很不好。2017年春节,代德高回到老家,恰逢下雨,邻居们在泥泞小路上小心行走的场景,让他心生触动,于是便安排人员运来一批油渣,铺在了这条泥巴路上。同时,他还把半亩宽的自留地无偿地让了出来,地里6棵合抱粗的树木也免费捐赠。

其实,代德高平时并不在社区住,也少有走这条路。此举更多的是方便了光跃社区和光照村3个组1000多村民出行。行走在这条路上,说起修路人,大家话里充满了感激。

这不是代德高第一次支持家乡道路建设。陈立堂告诉记者,早在1997年,为了改造村里的泥路,方便村民出行,当时的光跃村筹划着修建预制板路,代德高除了出本该按人头筹集的资金,还额外捐资5000元支持。也正因为这样,光跃村成了全镇率先拥有预制板路的村。

这条长约4公里的预制板路,是村民们去往隆昌城区的必经之路,周围有3个镇、上万人通过这条路到县城去,下雨天再也不用踩得一脚稀泥巴了。

许是时隔久远,提起这件事,代德高还有点难为情:“事是有这么回事,但这都是小事呀……”

慰问送到孤困家

影响深远靠爱心

代德高面方额阔,一对耳垂厚实无比,笑起来时,像一尊弥勒佛。

刘凡义是代德高公司的员工,跟随代德高已有18年。在他看来,这尊“弥勒佛”虽然平时看上去很严肃,骨子里却是十分热心的。

代德高的企业坐落在金鹅街道光明村附近,吸纳了周边30多人就业。厂里的杂工、生产厂司机都是当地的村民。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不少村民就近实现了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谋到了生计。

而代德高所做的,并不仅限于此。从2010年开始,他和他的企业在年底及一些重大节假日,都会出资去看望慰问周围的困难群众,给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作为企业的“老大”,代德高每天都要忙于各种事务,但每次逢年过节,他都不会把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这件事落下,即使自己到不了现场,也会嘱托刘凡义去办好。“尤其是每年过年时,他会多次打电话来叮嘱我,要把慰问金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刘凡义说,这时候的代德高,显得有些“婆婆妈妈”,却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热心和爱心。如果刘凡义也没有空,代德高就会把这个“重任”交给厂里的厂长去办。

这些年,代德高几乎每年都会花费1万多元,用于帮扶周边困难群众,几年下来帮困支出超过十多万元。

说到去年给村里运油渣修路这件事,刘凡义也印象深刻。“为了这个事,他打了至少10个电话,督促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在这种紧锣密鼓般的督促下,刘凡义对这件事也不由自主地重视起来,安排车辆运送油渣,忙前忙后生怕出纰漏,几天之内就完成了。“办好了之后,还专门打了个电话给他汇报一下……”刘凡义说,在代德高的影响下,自己都变得热心了不少。

“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理应给这里回报。”低调如代德高,对于很多事情都有些“避重就轻”,但最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初衷。

当年,他以夏布生意起家,行走在周兴镇、石碾镇等地收购夏布时,得到了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在那时他就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有了能力,一定要尽己所能,去帮助周围的人!如今,他初心不改,筑路济困,就是践行初衷的方式。

代德高说,这些年,无论走得再远、再高,无论在商海经历了怎样的沉浮,想到乡亲们曾经对他的支持,他就不会忘记,自己来自哪里,身后有怎样的人。

——这个地方,叫家乡。这群人,叫乡亲。(丁洁 张亚萍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