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战士孙宪良:战火纷飞中,他是不怕炸弹的“小鬼”

2020-11-12 09:58:02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陈莉萍

孙宪良与妻子田洪蓉

参军训练时期的孙宪良

孙宪良珍藏的奖章和袖章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不计其数的热血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现年83岁的孙宪良就是其中一员。参战时,他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获得组织肯定,后来两次参加国庆大阅兵;转业后,他两袖清风,廉洁自好,数十年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真情。

战场上 不畏炮火担使命

11月4日,记者见到孙宪良,现年83岁的他满头华发,却仍身形挺拔,精神矍铄。

作为曾经的志愿军战士,忆往昔峥嵘岁月,尽管已过去数十年,孙宪良依然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我算是很幸运的。”在他看来,“幸运”贯穿了自己参战生涯的始终。

1951年1月,时年14岁的资中少年孙宪良加入了志愿军队伍,经高强度的集训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因集训表现突出,孙宪良被分配到40军炮团通讯班,紧接着被分到警卫连手枪班任一号首长的警卫员。

自此,传送信件、保护和照顾首长成了孙宪良在朝鲜的头号使命。

“这两项任务听起来简单,其实很危险。”孙宪良回忆,照顾首长时,就连简单的打饭工作都危机四伏。炮团工作驻地位于山上的观察所,做饭地点则位于山后的隐蔽处,需走上一阵才能打饭,想要保证首长吃上几口热饭就须冒着生命危险抓紧时间前行,一不小心,在途中就会被敌人的冷炮夺去性命。

有一次,孙宪良像往常一样翻越山岭去为首长打饭后正往回赶,到山顶时猛然发现一枚炮弹朝自己飞来。说时迟那时快,他赶紧蹲下隐蔽,刚蹲下炮弹就在离自己仅几米远的地方爆炸了。“所幸弹片没有‘找’到我。”孙宪良笑着打趣说,自己幸运地躲过了炮弹的袭击。

少年孙宪良不怕炮弹,却怕黑。“当时战友们都说有一个怕‘鬼’的小鬼,就是说我。”孙宪良解释道,自己不是怕“鬼”,而是因为送信时间多在晚上,当时年纪小,山上黑漆漆的又多豺狼虎豹,送信时心里难免感觉毛毛的。作为徒步通讯员,他每次送信时都在尽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一路小跑着去。

但面对真正的危险时他是毫不畏惧的。敌人掌握志愿军战士的行动规律后,会在交通要道设置封锁线,封锁线上冷炮密集,随时都有可能遭遇袭击,可谓十分危险。肩负向军部和营里传送作战计划等重要文件的重任,孙宪良经常冒着弹雨穿越封锁线。送信路途少则十余里,多则40余里,虽然路途遥远,但由于头脑敏捷、反应迅速,他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战火中 不怕流血和牺牲

出身贫苦人家的孙宪良自幼生活清苦,但行军作战之苦,仍是让他最为难忘的。

其中,最辛苦的当属从鸭绿江行军挺近“三八线”。“为躲避敌机的轰炸,我们都是晚上行军。”孙宪良介绍,全军都靠步行,每人背着约60斤的背包,每晚至少前行约60里,他年纪小,到后面常常被背包压得喘不过气,在战友的帮忙下才得以顺利走完全程。

经过整晚的行军,队伍须走到有村庄的地方才能停下来,“有村庄才能找到柴火生火做饭。”孙宪良说,有一次,因为迟迟没遇到村庄,大家足足走了130多里才停下来,“行军的过程是相当累的,尽管中途会休息三次,但由于太过疲累,有的战士一睡下就很难被叫起来,因为实在太累了!”

“我们没有车,只能步行。”说是没有车,其实是没有驾驶员,行军途中路两侧停了许多敌军丢弃的车辆和坦克,但是没有人会开,大家都很无奈。孙宪良对此感到很难受,所以当他进入军校后很快学习了驾驶技术。

孙宪良参与的作战形式主要为坑道战,坑道战是志愿军的一大创举,对朝鲜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吃住都在坑道,潮湿等问题无可避免,“木头架上就成了一张床,坑道顶上还滴水。”

除了艰苦,战争的残酷更给孙宪良烙上了深刻记忆。作战时,先是敌军的炮火猛攻,然后双方短兵相接拼命厮杀。每一次战役后,作为通讯员的孙宪良送信到前线,都会被眼前的一幕幕震撼,继而心痛不已。“炮弹把山头炸平了,战友们伤的伤,残的残,好多被担架抬着一边走一边流血。”他回忆道。

工作中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从朝鲜回国后,由于表现出色,孙宪良被保送到军校学习文化,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58年和1959年连续两年参加首都国庆大阅兵,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部队,孙宪良补文化、学技能,一路提干可谓顺风顺水,但他心里放不下家乡,始终挂念着亲人。

在其离家期间,无情的大火将孙宪良本就清贫的家烧了个精光,加之父亲离世,母亲带着膝下弟妹8人艰难度日。1963年,趁着当时号召干部支援地方商业发展的机会,孙宪良带着组织的关怀,转业回到内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先后负责政审及接待上访等,一做就是30多年。

在妻子田洪蓉眼中,孙宪良是个十分讲究原则的人,严谨、廉洁是他始终恪守的信条。“工作中他从来不收人家任何东西,一个苹果都不会吃人家的。” 田洪蓉说。

上世纪70年代,孙宪良负责接待一名上访者,由于工作态度好、问题解决快,这名上访者十分感激,拿着一包糖硬塞到孙宪良家中。

孙宪良打算把手上的事情忙完就将糖送回去。结果家中孩子不知情,将糖拿出一颗吃了。“那怎么行,给人家补上还回去!”孙宪良知道后当即对妻子说,田洪蓉立即赶往糖酒公司买糖。“那个糖7毛2分钱1斤,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买了一模一样的换上完好的包装就赶紧给人家送回去了。”说起这件事,田洪蓉印象深刻。

还有一次,有人拿上两斤糖送到家里来,说感谢孙宪良的“关照”。“我哪里关照了嘛,我从来都是按规矩办事,这是我职责所在,快给人送回去。”孙宪良回到家后,一看到这“来历不明”的糖就严肃起来。

来人是谁、家住何处,田洪蓉全然不知,该还给谁、还到哪里去呢?她犯了难。后经多方询问,她才找到送糖者的家,然后将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

有人送礼到家他总是退回,送到面前他就一口回绝:“拿回去,不然我就送到你的办公室去!”面对他毫不通融没有一点“走辗”的坚决态度,来人只好拿着礼物讪讪地离去。

工作多年,孙宪良始终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艰苦朴素、两袖清风,并以此勉励后人。在两个孩子相继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后,他也不厌其烦地教育二人要始终保持一身正气、恪守廉洁。“人家也不容易,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职责所在,不能要人家的东西。”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

采访中,孙宪良略微颤抖着手,悉数将自己珍藏的奖章、袖章及老照片等一一摆出来,像分享宝贝一样向记者介绍。虽已历经数十年,奖章依然被保存得十分完好,米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袖章上几乎没有污渍,足见保护之用心,黑白老照片也被放大翻印以方便留存。

“他平时话很少,和你说起曾经的那些事,话好像特别多。”田洪蓉说。而满头花发的孙宪良看着自己的“珍藏”,忆起当年那个昂扬壮志、勇敢无畏的年轻自己,脸上布满骄傲自豪的笑容。(陈莉萍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