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积极阳光,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把屋内屋外打扫干净、装扮温馨……近日,记者在威远县山王镇象鼻村见到贫困户屈建英时,被她身上传递出的正能量所打动。
40岁出头的屈建英因病致贫。她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是政府提供的就业帮扶措施——道路保洁公益性岗位,让她找回了战胜贫困、积极面对未来的勇气。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记者日前从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了解到,因受疫情影响,我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往年时间推迟。截至目前,尚有贫困劳动力2.8万人暂未实现充分就业。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实施“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行动”,是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重点通过“四个一批”,切实把就业扶贫做实,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够像屈建英一样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推动实现贫困劳动力“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工作目标。
通过市外劳务合作输出一批,促进就业1.18万人。依托驻外农劳工作站、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等组织,开展跨区域、点对点劳务输出合作,主动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重点用工企业签订脱贫人员转移就业合作协议,对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补贴,对人力资源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给予每人300元的职介补贴。
通过本地扶贫车间(岗位)招收一批,促进就业0.29万人。发挥就业促进小分队“三进三帮”联动机制作用,在乡镇、村组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院坝招聘会,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对招收贫困户就业的各类企业及时兑现一次性就业奖励和岗位社保补贴,增加本地就业容量,提升就业稳定性。
通过居家灵活就业吸纳一批,促进就业1.05万人。推进居家灵活就业示范村建设,鼓励贫困户居家从事毛衣加工、服装加工、藤编、烙画、刺绣等特色产业,发展小种植、小采摘、小养殖、小手工等“庭院经济”,按规定给予每户1万元的创业奖励,促进贫困户以灵活方式就近就业。
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一批,促进就业0.31万人。加强与卫健、扶贫、农业农村等部门沟通协调,统筹开发疫情防控、道路保洁、养老护理等公益性岗位,研究制订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形成按需设岗、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开发管理机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搞好社保兜底帮扶。
与此同时,我市还计划把就业小分队与扶贫驿站相结合,全市组建四级联动的就业小分队1064支,深入贫困村开展就业帮扶、职业指导,送岗位、送政策活动;把就业扶贫驿站建设成脱贫攻坚一线阵地,就业扶贫专员兼任贫困村就业小分队队长,给予每月500~900元的工作补贴。把技能培训与家庭能人培养相结合,组织“农村家庭能人”巡回讲师,对定岗输出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对零技能、低技能人员实施“流水式”培训,到贫困村上门开展“大棚车式”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把就业扶贫与返乡下乡创业相结合,继续推进返乡下乡创业“回家工程”,引流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到贫困村,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全年计划引进返乡下乡创业企业20户,投资2亿元,创业带动就业500人。(徐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