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防汛减灾变得更智慧 “黑科技”冲上内江防汛一线

2021-07-29 11:51:02来源:川观新闻编辑:周海波罗尹 郑志浩

四川在线消息(罗尹 记者 郑志浩)“受上游降雨影响,水体变浑浊,不过水位并没有多大变化。”7月25日,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四美大桥旁的内江水文站内,孙小波指着下方的沱江说:“现在的水位距离警戒水位305.85米还有一段距离。”

作为内江水文局水文监测室主任,孙小波和他的同事们常年奋战一线,他们的数据是后方水情预报的重要参考。

为更好的应对复杂的汛情,内江构建起新技术为支撑的防汛体系,让“黑科技”活跃在内江防汛的第一线,提升水文测报的精准性和效率,在分秒必争的防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天又下水 “黑科技”助力水文监测

“预备,开始!”7月25日,随着内江水文站主控台一声令下,在沱江边的孙小波和同事们行动起来。队员们分工明确,装流速仪、看水位、报数据、算结果,整个过程紧张有序、配合默契。

沱江水面上方有一条跨江缆道,有一条绳索牵引着鱼雷似的铅鱼。“它是水文勘测中常用的设备,可对流速进行测量。”孙小波介绍,铅鱼有不同的规格,眼前的铅鱼有250公斤重,前端还装了一个螺旋桨似的转子测速仪。铅鱼上有多条传感线,可将测得的数据实时显示在操控室的仪器上。

操控室内的工作人员启动电源,铅鱼顺着缆道滑到江中,缓缓钻入水中。随后,操控室内的电脑画面闪动,传输进来的数据自动显示了出来。“除了铅鱼之外,我们现在还有一种更轻便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以及电波流速仪。”孙小波介绍测水位还有气泡式水位计、全站仪等,测降雨还有遥测雨量器,测墒情还有移动墒情监测仪。

作为水文测报的“利器”,便携式无人测量船早已成为内江水文巡测和应急监测广泛使用的设备,它可以搭载ADCP进行流量测量。与传统的测报设备相比,它更轻、更小、更智能化,船身以平衡的配重保持运行的稳定姿态,工作轨迹在终端上显示得清清楚楚,更加适合复杂条件下的水文测报作业。

无人机上天巡视水面,铅鱼入水测流量……内江水文局副局长徐勇表示,这些水文科技“利器”,是内江水文现代化发展的缩影,是长期以来水文测报方式改革的重要成果。接下来,内江水文局还将加强新仪器、新设备的配置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水文应急测报业务能力,利用高科技水文仪器推动水文测报工作发展。

摸清河流“脾气” 打造水情预报的“内江方案”

7月25日晚上,内江水文局水情会商室依然亮着灯。进入汛期以来,这里开启了24小时值班制。水情预报室主任刘春雷轻点鼠标,18个水文水位站的画面在屏幕依次呈现。

鼠标一点,智慧系统测算出水位、流量、到达时间。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还要测算洪水形成及传播过程中的诸多变量。例如,新修水利工程可能已经改变了河流的某些河段的控制条件和行洪能力,让依据往年数据建立的模型精准度下降。

不同维度的数据几分钟一报或几小时一报,需要参考的数据累积起来上万条。用刘春雷的话来说,就像拆盲盒一样,不打开探个究竟,就无法形成较为准确的水情预报。

这里“盲盒”包括了随时变化的区间降雨量、不同河流的洪水叠加、水电站、水库等。水电站或水库的蓄洪泄洪,有可能会影响预报的洪峰减弱甚至“消失”。相反,支流洪水正峰叠加,上游水库清库容,就会造成下游断面的实际洪峰的水位和流量比预报的更高、更大。刘春雷介绍,近年来,除了科技手段的迭代更新,水文系统也加强了与地方相关单位的衔接,有水电站、水库蓄洪或清库容前都会提前沟通。

如何让预报更准确?摸清每一条河流的“脾气”是关键,包括该条河流流域的气候、洪水特性、河道情况、防洪工程等,这也决定了单一的测算模型不适应在多变条件下精确预报洪峰数值。目前,关于内江的水文纸质资料叠起来的高度比两个成年人还高。在前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内江水文系统正逐步更新预警预报方案,以期最终形成适合内江实际情况的“内江方案”。

作为水情监测预警的“前哨站”,内江已建有水文(位)站点18个,雨量站近100个。目前内江水文局正在配合上级部门积极完善全新的“四川省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搭建、更新洪水预警预报体系,不断提升预警预报能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