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罗尹 罗清心 记者 郑志浩)内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街小巷“宝贝”不少。在内江市东兴区临江路,从甜城湖畔的台阶拾级而上,古色古香的东兴老街里就“藏”着一家名为“立全号”的榫卯展馆。里面有200多件“宝贝”。
走进展馆,八仙桌、官帽椅、条凳、门窗、雕花等十余件清式家具营造出“穿越感”;手工锯、手工刨、手工凿、斧头、墨斗、角尺等50多件各式各样的传统工具挂满一面墙。桌面上,还陈列有榫卯结构模型、古建筑模型、圈椅、禅椅、画案、花几等仿古家具。
8月25日下午3点,内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南传统手工榫卯技艺的传承人张建饶有兴致地介绍“宝贝”身上的秘密。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凸为“榫”,凹为“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聚着中国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关节’作用。通过使用榫卯,不用一根钉便能将两块木结构之间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张建对传统手工榫卯技艺的历史、发展、原理、拆装、组合、工艺颇为熟悉。
“这个作品名字叫明式文玩都承盘,古人常用来放文房四宝等物品。”张建拿出一件物品向记者展示,他说,这件榫卯作品长宽均为30厘米,高度为12厘米,看似不大,但是运用的榫卯结构却有12种之多,有粽角榫、燕尾榫、边搭榫等等,最小榫卯尺寸仅有5毫米,十分考验手艺。一连串的榫卯结构名字只有亲手触摸研究,才能弄懂其中奥秘。
张建出生在内江市市中区一个木匠世家,从爷爷开始,父亲、表叔等都是传统手工老木匠,曾在内江当地的国营家具厂(老沱桥旁)工作,都有一身好手艺。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木匠这一职业情有独钟。“我的爷爷14岁入行,是70年代时期内江唯一一名八级技师,技术方面的问题是难不倒他的。”张建介绍,八级技师是木匠等级制度中的最高等级,同时他爷爷曾作为四川代表之一参加全国轻工业代表大会,在内江乃至四川的手工匠人圈子里都有一定名气。
怀揣着将榫卯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理想,2016年,在外从事贸易工作的张建创建了木器工坊,专门研究制作传统手工榫卯木器。2018年,又在木器工坊的基础上,以爷爷张立全为名,创建“立全号”榫卯文创中心。2019年,“蜀南传统手工榫卯技艺”被列入内江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榫卯技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榫卯结构式一种智慧,承载的是一种审美,希望更多内江人和外地游客了解、热爱这项传统工艺。”张建说,当前,这项技艺面临手艺传承断层的境地,大多数手艺精湛的匠人年龄较大,他希望接下来能够创办培训基地,让更多年轻的爱好者、从业者都能来这里感受、学习、从事榫卯技艺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