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刘煜瑞 记者 郑志浩)4月24日,隆昌市胡家镇泡桐村的一片稻田内,挖掘机正在平田、挖掘沟渠,“我们将在这里打造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预计5月就能完工。农户既可以选择自己搞稻虾综合种养,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给各个专合社发展稻虾产业。”
近年来,隆昌市大力推进稻渔种养模式,因地制宜推进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市已发展稻渔12.6万亩,其中标准化稻虾综合种养农田6.6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已成为隆昌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的主力军。
做强优势 打造一个稻田虾特色产业小镇
胡家镇作为国家级稻田虾特色产业强镇,已拥有稻虾种养面积8000亩,是隆昌市种养面积最广的乡镇。“新建的2000亩投用后,全镇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可达到10000亩。”胡家镇镇长胡春说,“根据每亩稻田可产虾200斤来算,目前胡家镇稻田虾年产量能达到200万斤,产值预估达5000万。”
据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发展中心主任卓键介绍,近年来,隆昌正大力发展15万亩的稻渔标准化综合种养特色农业,其中稻虾综合种养的规模日益扩大。从2017年开始,仅用两年时间,便从几千亩发展到6.6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稻虾基地20多个,年产量能达到7000多吨。
“隆昌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天时’、‘地利’以及‘技术’三个方面。”卓键告诉记者,一方面,隆昌有日均气温大于等于10℃持续天数达到268天的气候优势,可以比湖北、湖南等地区提早1个多月上市,且上市期多3个月以上,形成产业化的“早出虾”错峰上市效应。
另一方面,隆昌全域内建有200多公里沱灌工程,能满足全市80%以上农业生产用水,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稻虾种养提供基础条件。此外,隆昌还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了稻渔种养专家大院、科技小院,解决稻渔技术引进、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种养技术问题,指导服务示范基地和示范农户标准化生产。
抱团聚力 打造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
4月22日一大早,隆昌凯信国际商贸城的昌农虾业门店内,刘久刚正和工人们将收上来的成虾打包装车. “8点打包发车,送至重庆江北机场10点半,坐12点的飞机,3点到南京,快的话今晚上就可以端上餐桌。”刘久刚告诉记者,2月至4月是隆昌虾错峰上市的时间,有时候一天能发一万斤以上,最多时有8000斤都是空运到江苏、上海等地。
昌农虾业,即隆昌市昌农稻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是在去年6月由隆龙稻虾养殖农民专合社等6家农民专合社联合成立,近一年来,已经吸引了共20余家专合社、100多名养殖户参与进来。
“抱团发展,不仅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隆昌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社的成立充分发挥稻虾产业的集聚优势,在饲料和药品购入、成虾销售到物流运输等环节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改良上可以实现互惠共享。
当天,距离凯信商贸城不到20公里的胡家镇蒲芦村,工人们忙着收地笼,收完后将龙虾送到镇上的龙虾集散中心。“胡家镇是隆昌市稻虾种养面积最广的乡镇,为畅通销路,我们镇上牵头成立了专门的集散中心。”胡家镇镇长胡春介绍道,“往常,有大客户一次预定上万斤,没有哪家专合社或者农户能够单独供货,集散中心成立后,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咯。”
“通过大园区联结带动业主、通过村集体联结带动农户、通过联合社联结带动社员、通过市场联结带动大户(业主)。”卓键介绍,隆昌市正积极探索建立以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联合社+农户”模式,打造稻虾产品生产、运输和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
融合发展 擦亮一张美食文旅名片
1月16日,2020中国隆昌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成都举行。该活动将分为三季一直延续到今年9月。活动主会场设在成都,设置隆昌市古湖街道古宇村、圣灯镇三台村、普润镇印坝村、南关北关石牌坊景区等四个分会场。
小龙虾节的举办,进一步打响了“春季稻虾看四川,四川吃虾到隆昌”的招牌。
4月19日,作为分会场的印坝村内,四川润兴乡源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冬梅正在为民宿添加绿植花卉。“今年公司有3栋已经改造完成的民宿开始营业了,好多是专程来吃小龙虾。”李冬梅说,“每逢周末,客人总是爆满,大多来自周边市州。”
“公司还发展了以稻虾产业为主的综合种养,规划稻虾种养1100亩,目前已经有一半投产。”据李冬梅介绍,今年还要继续改造12栋民宿,让更多游客能够留下来。
“今年隆昌市两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持续办好‘小龙虾美食文化旅游节•美食季、丰收季’,推动形成‘吃龙虾、到隆昌’的聚集效应。以印坝来看,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卓键表示,隆昌将以建设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以创建胡家镇为代表的稻田虾特色产业镇为载体,做响“中稻晚稻再生稻、红鲤白鲫小龙虾”为主题的隆昌稻渔、隆昌稻田虾特色品牌,努力将隆昌建成以“隆昌稻虾”为标志的中国西部“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