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巡察“小分队” 内江隆昌市剑指村级“微腐败”

2020-07-09 19:24:45来源:川报观察编辑:周海波徐艳梅 郑志浩

四川在线消息(徐艳梅 记者 郑志浩)“吴某身为村主任,在明知虚列误工补助报销费用违规,于2017年至2018年间报销4840元冲抵日常开支。”近日,内江市隆昌市双凤镇天湾村村主任吴某因违反廉洁纪律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退还违规报销所得。

党组织建立到哪里,巡视巡察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内江积极主动指导辖区隆昌市探索组建巡察“小分队”,推动村(社区)巡察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三类人员组建“小分队”,破解“谁来巡”

开展村(社区)巡察工作,首先要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整合乡镇纪检、组织和司法力量以及基层站所的‘地头专家’、退而未休的领导干部,组建巡察村(社区)人才库。”隆昌市委第三巡察组副组长刘鸿菲介绍,每次巡察各镇(街道)时,就发挥人才库作用固定组建巡察“小分队”,专门对村(社区)开展巡察。

乡镇纪检、组织和司法力量作为“专业人员”,是监督的主要生力军。他们聚焦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监督合力,精准发现问题,提升巡察监督实效。

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才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政治素质高、统筹能力强的优势,成为小分队的队长,按照“经历相似、业务相近”的原则,带领混编搭建的乡镇微巡察小分队成员开展工作,继续“发光发热”。

聚焦重点开展“微巡察”,破解“巡什么”

通过小分队巡察,隆昌市康复西路社区搬进了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新的便民服务大厅。“以前办公地不足200平方米,地方狭窄导致功能分区不全,每次老百姓来办事都只能排队到大街上。”社区书记陈亭回忆起之前的办公场所苦不堪言。

改变,源自于去年8月隆昌市委对社区开展的“微巡察”。隆昌市委巡察办巡察股负责人宋江波介绍,通过3个月的整改,去年11月底,该市国资委所属产权的400余平方米办公新址装修完成,陈亭和同事们迫不及待地搬了进来。

“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 痛恨什么,就重点巡察什么、纠正什么。”刘鸿菲介绍,巡察“小分队”始终把群众身边的小事作为党的大事。这一创新做法推进以来,着力解决了五保低保认定不准、小区护栏缺失存在安全隐患、山体滑坡久不整治等一批群众的关心事,切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此外,“小分队”还聚焦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力欠缺问题,着力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内生活不规范、不严肃,党员教育管理缺失、党员观念淡漠等突出问题。

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破解“如何巡”

2019年2月,在内江市委巡察办的指导下,隆昌市委将巡察主体由乡镇调整至县(市)一级。每次开展巡察工作时,“小分队”与县(市)一级巡察组一同进驻被巡察镇(街道)。

在对进驻镇(街道)村(社区)综合研判后,将近3年现任村(社区)干部受到党纪处分的、三分类三升级中后进的、群众反映集中的矛盾突出的、“三资”管理问题突出的和贫困村五类村(社区),作为“小分队”巡察的重点对象。

在巡察过程中,“小分队”发现的问题线索,经专题会研究后向组长报告,组长同意后形成问题线索报告,并按照快移快查快办的原则,由巡察领导小组成员按程序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办理。

完成巡察任务后,“小分队”在形成问题底稿的基础上分村形成问题清单,由巡察组组长统一向隆昌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再以“点球”的方式将村(社区)问题清单反馈给被巡察镇(街道),要求镇村同步开展整改。

截至目前,巡察“小分队”共对280个村(社区)开展巡察,发现问题419个、问题线索19件,立案17人17件,党纪政务处分17人,批评教育12人,诫勉谈话2人,释放持续严厉惩治基层“微腐败”的强烈信号。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