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郑志浩 罗尹 唐广 摄影报道)10月18日,赶在麻竹笋退市前,内江隆昌市界市镇王家寺村77岁村民张义兴背着满满一背篓的雷竹笋赶路,这是他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在竹林里劳作的成果。他以每斤一元的价格卖给了村里的竹笋加工厂。“这次一共有50斤,还不错,比去年8角钱一斤多了2角钱,多挣了10元钱。”张大爷满脸皱纹,却堆满了笑容。
在加工厂外,村民颜家祥在竹林间忙碌,他熟练地把一根50多厘米高的竹笋砍下来,层层剥开外壳进行简单清理,一节一节青翠鲜嫩的竹笋接连装进了背篓。颜家祥告诉记者,他家有近7亩多竹林,今年丰收,产了4千多斤竹笋。
村里不仅有麻竹,还有雷竹。春雷一响,竹笋就发芽,故名雷竹。雷竹出笋早、产量高,做成各种珍馐美味,红烧、凉拌都特别好吃。
“雷竹笋的盛产时间为每年2—4月,麻竹笋盛产的时间为6—10月,现在已经进入麻竹笋丰收的尾声了。”王家寺村党支部书记陈雷从2010年12月退伍返乡后,一直是村里竹产业的带头人。
站在竹笋加工厂内,陈雷向记者介绍,作为中央、省级财政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加工厂于2019年11月正式动工,2020年4月底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加工厂的建成提供了稳定的竹笋销售渠道,为竹农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
建成竹笋加工厂后,王家寺村趁热打铁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加工厂的产业模式,可以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竹产业经济效益。王家寺村股份经济联合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界市镇竹产业由散户模式转变为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模式。
界市镇位于隆昌北部,以种竹闻名,是隆昌最早以竹类致富的乡镇,发展竹产业已有19个年头,有“川东小竹海”的美誉。发展至今,界市镇已建成以麻竹、雷竹为主的竹产业基地2万多亩,成为四川省麻竹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当地的界市镇的主导产业,已成功创建以竹林为依托的省级特色小镇。此外,界市镇已成功创建“新四海”粽叶、“泰昌源系列竹笋”等品牌,“界市竹笋”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需要面对的是,当前界市镇的竹产业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发展水平不均、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的短板。例如,界市镇属低山浅丘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一直薄弱,绝大部分村的竹区路网未完全形成,竹产品的运输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现有的土地政策下,界市镇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不大,最多能够达到3万亩。因而,我们要在做精做深方面下足功夫,需要在健全产业链、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努力。”隆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钟廷阳介绍,界市镇正在拓宽林下经济渠道,探索“1+3”竹林经济模式,发展桂花羊、虫草鸡、菌类等林下养殖。在竹笋销售模式方面,隆昌采取“线上+线下”交易方式,线上打造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已建成电子商务站12个,线下已建立竹笋、竹材、竹叶加工厂和专业合作社9个,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当地也在农旅融合方面力图破局,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依托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万亩竹林,打造界市竹海、竹笋采摘、翠竹廊道等特色旅游资源。”钟廷阳介绍,界市镇完善“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农户返租、产值分成”等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竹产业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500元,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