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泯霖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川观新闻内江观察 张啸
10月24日上午,东兴区民江小区邻里活动中心里传来了阵阵欢笑声,小区居民们正在这里排练最新的舞蹈节目。“我都在这里住了40多年啦,我是看着民江小区一点一点变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现在又有个宽敞的院坝,又有活动室,到处干净整洁多了。”71岁的居民潘满容指着改造前后的照片表示。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东兴区加速推进城市更新步伐,从老旧小区改造的“面子”,到铺设地下管网的“里子”,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满满幸福感与获得感。
民江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共有4栋楼房、116户,居民多为退休职工,老年人比例超过一半。“我们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摸清了基础设施配套陈旧、线路杂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并协同小区自管委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东兴区城市更新专班工作人员李霆介绍。
针对基础设施配套陈旧的问题,东兴区在民江小区黑化了院坝2000平方米,并设置了49个停车位和2个新能源车充电桩;针对卫生条件差的问题,清理了化粪池、清理修复原有污水管网500米;针对老年人比例高的问题,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加装了电梯,安装了应急呼叫装置、防滑垫和卫生间扶手。

改造后的民江小区院坝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原武警支队家属楼小区,该小区建成于2002年,共有3栋居民楼、90户居民。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小区逐渐出现路面破损、公共空间不足、配套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
今年7月,东兴区将该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改造内容涉及盖板更换、围墙改造,新增设停车场、非机动车棚、增设健身器材等内容。如今,该小区的改造工程已进入尾声,小区的通道、各楼栋的楼道、临边水沟、围墙等都已进行了改造,还新增了停车位,后续还将增设非机动车棚、健身器材等,改造后的小区布局将更加合理、更加便民。
排水系统作为城市的“地下生命线”,不仅关乎防洪排涝安全,更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保障。
10月24日,位于东兴区大佛寺广场的排水管网治理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工人们忙碌地进行着钢筋网加固及箱涵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正在修建的调蓄池深度将近20米,容积达到3万立方米,相当于12个标准游泳池那么大。修好后平时可以收集生活污水,汛期时可以装洪水,防止倒灌到后面的龙凼社区。”李霆表示,因为紧邻甜城湖,往年汛期时龙凼社区总会面临河水倒灌的风险,等有了调蓄池,将不再有倒灌的烦恼了。
位于东兴大道的排水管网治理项目同样在加速推进,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增加施工班组和设备投入,采取多作业面平行施工、班组轮班施工等方式,施工人员正在全力抢抓工程进度。
此外,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该项目重新规划了排水管网的布局。新的排水管网采用了更大管径的管道,提高了排水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排水需求。同时,在关键节点设置了雨水收集池和调蓄设施,实现了雨水的合理收集和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