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雕手艺人陈辉元:成千上万次雕琢 成就一块石头的辉煌

2020-06-30 07:56:58来源:川报观察编辑:周海波罗尹 郑志浩

四川在线消息(罗尹 记者 郑志浩)在大家熟悉的雕刻中,有石雕、玉雕、木雕,而影雕是什么?在“内江十大民间手艺人”中,威远县连界镇人陈辉元的手上功夫——影雕,是个特别的存在。

影雕,被称为“石头上的刺绣”,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在磨光的大理石面上,用特制的錾子,经过成千上万次不同力度、不同方位的雕凿,形成明暗交织的人物肖像。

走进陈辉元的工作室里,这样的场景常常出现:影雕爱好者们右手握着钢錾刀,左手扶住刀头,以一定的频率规律地敲击靠着画架的黑色大理石,在不断敲击之下,一幅惟妙惟肖的人像在石板上显现出来,陈辉元一边观看学员们的习作,一边指导。陈辉元希望,这项从外面带回家乡的技艺能够更好地融入本土文化中,传承创新,形成市场,为文旅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初识影雕 勤奋苦练终有成

据相关资料记载,影雕发源于福建惠安,以石板为画布,以钢錾为画笔,“滴水穿石”般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这项非遗技艺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今年51岁的陈辉元说,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绘画和书法有了初步的了解。退伍后他又从一个培训班中学习了素描方面的知识,之后便一直以画碳精人像为生,生意十分红火。

碳精画像的市场受到冲击后,陈辉元就和妻子林跃碧二人接触雕刻和烙画。陈辉元擅长雕刻,妻子林跃碧擅长烙画,两人相互配合主要从事古建筑修复。

而谈到与影雕的缘分,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辉元在网络上了解到了影雕这门技术。但是,在当时整个四川雕塑界,影雕是个新鲜事物,很少有人听过,更少有人接触过影雕。陈辉元四处查阅资料,才有了一点了解。但是陈辉元学习影雕的路并不顺利,多次拜师学艺都被对方拒绝了。

“他们都不外传,没人愿教。”陈辉元夫妻俩就开始在网上查阅资料,自己研制加工工具摸索加工手法和工艺。影雕需要靠手的腕力在石板上打点,整个过程相当枯燥,一幅完整的影雕需要在石板上敲击30余万次。承载影雕作品的大理石板在凿刻后难以进行修改,在几十万个凿点构成的影雕作品里,一旦出现错误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他们凭着自己的绘画和雕刻功底,潜心地钻研影雕技术,即使在休息时间,一旦有了灵感,马上就会起来雕刻。

》》》夫妻同心 创办企业推广手艺

人像影雕是影雕作品里最难的一个题材,也是评判一位影雕匠人技术的主要标准。

陈辉元夫妇多年的不懈研究,让他们在雕刻界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16年,陈辉元创作的《白石老人》获得天府宝岛设计金奖。在工作室中摆放的一张张获奖证书就是陈辉元多年的付出和努力的结晶。

研究影雕是一笔不小开支,此前,妻子为了补贴家用卖起了工艺品葫芦。无意中,陈辉元发现将内江传统的汉安烙画和葫芦相结合可以加工成烙画葫芦。与影雕相比,烙画葫芦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上手,而且可以定制各种图案,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让家乡人也能像自己一样靠手艺过上好日子。2017年10月,四川省发起了百名工艺美术大师三年扶贫计划,陈辉元与妻子于是在家乡威远县创办了影雕烙画培训中心,向周边困难群众传授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影雕和烙画技艺。通过在家加工葫芦工艺品,为周边困难群众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他们还成立了四川跃碧工艺美术制造有限公司。

“二十多年来,漂泊在外,2018年回到老家,先后获得了内江市甜城工匠、十大民间手艺人等荣誉。我感谢家乡政府和乡亲对我们手艺人的重视,内心非常温暖。接下来,我一定潜心创作,回馈家乡人民,为内江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陈辉元说。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天,陈辉元一直在老家连界镇考察。6月29日,他向记者透露,他正在当地考察修建一条从连界石板河到资中罗泉古镇的乡村旅游道路,还打算在景区建影雕、烙画葫芦等工艺品的展示体验馆,实实在在让这项手艺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