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刘川 郑志浩 刘煜瑞 唐广 罗清心 摄影报道)近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汇宇制药研究院2楼,小分子创新药研究所的庾博士正在核磁共振波谱仪前分析试剂,并记录相关数据。
2021年10月26日,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市也标志着汇宇制药成为四川省第一家成都市以外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西南五省市除省会城市外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汇宇制药研究院,探访这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最强“大脑”。
“研发不能停”
坚持自主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当天上午,汇宇制药研究院内部,众多“80后”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安静地忙碌着。“研究院近500名员工中,大部分都是‘80后’。”汇宇制药研究院副院长胡和平介绍,目前,研究院主要有一所、二所、三所、四所四大研发部门,分别负责仿制药及复杂注射剂、小分子创新药、大分子创新药的研发,各个研发的牵头人都是业内资深专家,研发的核心骨干也都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
从研发人员占比以及人员结构不难看出,这是一家以研发、创新为驱动、年轻充满活力的制药企业。研究院从成立开始,其发展就与整个汇宇制药的发展同频共振。
2021年6月28日,第五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正式公布,汇宇制药4个入选集采目录高端抗肿瘤药品全数中标,至此汇宇已有6个药品进入国采名单。
这4种药品进入国采名单的只是汇宇制药研究院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四川汇宇制药聚焦抗肿瘤以及注射剂领域,着重开发临床价值大、技术门槛高、市场规模大的仿制药以及临床需求未被满足、临床价值更大的“first-in-class”和“me-better”小分子和大分子创新药。
截至目前,研究院共有在研项目90余个,包含有1类新药项目10个,还有普乐沙福注射液、戊酸钠注射液、氟维司群等10余种药物进入注册审批阶段,其中,丙戊酸钠、氟维司群等都是存量市场大产品,在获批后有望纳入国家集中采购,而普乐沙福只有原研在售,是血液肿瘤重磅产品。
取得上述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汇宇制药注重创新研发的经营理念。自成立以来,汇宇制药持续不断进行投入研发,保证技术的领先性,多年来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据了解,2018-2020年,汇宇制药研发费用为3914.98万元、5561.55万元和8877.39万元。同期,营业收入分别为5432.01万元、70707.62万元和136419.75万元。不难看出,汇宇制药近年业绩的大幅增长,跟其研发费用的逐年增长呈正相关。
实际上,此前的2015年,汇宇制药一度曾经历过投资人停止继续投资、濒临破产一系列危机,而汇宇在研发上的投入却并没有减少,“其他什么事情都可以停,研发不能停!”四川汇宇制药董事长丁兆表示,那两年时间内,汇宇一方面寻求政府支持,另一方面找银行贷款,到处寻找投资人,非常艰难的熬了过去。但在研发上依然保持了每年2000万元以上的投入。
招才引智、建好平台
守“旧”创“新”优化研发实力
1月20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一角,汇宇创新药物研究院建设项目现场,两栋主体建筑轮廓初现,项目正在紧张地进行结构施工及外装饰装修工作。
“项目预计将在2022年底前后投用,届时新的研发中心将拥有8万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可容纳1500余名研发人员。”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该项目将建设以靶向大分子生物药、小分子化学药为主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为汇宇制药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天下午,距离新的汇宇创新药物研究院建设项目4公里之外,汇宇制药研究院副院长陈寿军正坐在办公室内,快速阅览并筛选一批个人简历。“研发团队还在快速扩张,目前我们团队共有50余人,最年轻的是90后。”陈寿军表示,接下来,他所带领的团队今年还将新招30人左右。陈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博士后受训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在1985年开始参加工作后,他曾任职于美国SNTA近20余年,担任制药高级总监职务,负责创新药的团队管理和药物研发工作,他曾在肿瘤、抗炎及抗糖尿病等领域推进PCC6个,I期临床3个,II期3个,III期临床2个,获得超级诺华奖。
近年来,发力创新药研发领域,汇宇制药极为重视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负责生物大分子研发的韦涛博士曾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礼来公司从事科研工作,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拥有超过20年在疾病治愈领域的转化性研究,曾在肿瘤、糖尿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推进Ⅱ期临床2个,上市1个。
“两位‘大咖’的加入,将助力公司尽快在创新药研发领域迈上新的台阶。”四川汇宇制药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汇宇制药还将继续加大对海外有创新药物研发经验的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以此为依托,在美国、上海等地与当地科研院所合作设立技术研发平台,在继续做好仿制药和复杂注射剂研发的同时,着重加大小分子创新药和大分子创新药的研发力度,生物药方面,主要专注肿瘤免疫相关药物的研发,将涉及多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mRNA肿瘤疫苗等,化学创新药方面,将结合公司现有仿制药产品的成熟市场布局,以及公司生物药的研发方向,形成公司特有的联合用药组合,并积极探索PROTAC等前沿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