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唐攀)资中县是中国特色农产品(资中血橙)和四川省特色农产品(内江黑猪)优势区,被评为中国血橙之乡、中国黑猪(内江猪)之乡。公民镇位于资中县西南部,距县城13km,总面积62.45平方公里、总人口4.78万人,是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四川省资中县柑橘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建设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示范镇”的发展路径,2019年被批准创建产业强乡示范建设,公民镇高石坝子村被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公民镇以柑橘(资中血橙)和生猪(内江黑猪)为主导产业,2019年资中血橙种植面积达8500亩,生猪出栏2.6万头,实现年产值约1.8亿元。
突出产业兴旺,把握产业强镇的支撑点。
一是做强产业基地,夯实主导产业基础。采用“单村兴建+跨村联建”建设标准化血橙基地。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思路,以单个村为单位,支持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引导村集体成立专合组织、招引乡友回乡创业等方式,推进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资中血橙产业搭建各村之间产业发展的桥梁,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技术共享、基础设施联建、产业共同发展。2019年以来,全镇建成500亩以上血橙基地8个,通过“跨村联建”模式,在大井村、盘龙寺村、太平寺村新发展血橙基地2000亩。采用“规模养殖+散户养殖”抓好生猪恢复生产。坚持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生猪恢复生产,按照“做强大型户、壮大中型户、培育散养户”的思路,有序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快闲置猪场补栏增养速度,实现复养或者改成代养育肥场或代养母猪场;重点向散养户倾斜扶持政策,推广“公司+农户”寄养等方式。全镇累计建成生猪养殖场108个,其中年出栏量4000头以上的3个。二是推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多点共兴。着力补齐加工物流短板。在高石坝子村成立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整合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资金以及其他涉农项目资金,建设占地9.8亩的冷链物流基地,年储藏转运血橙将达到5000余吨,实现“淡储旺销”,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利用城郊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环线入口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内江黑猪和资中血橙历史文化,盘活建设用地和其他闲置资产,把产业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园区变景区。回引返乡创业人士,投资约1亿元在高石坝子村建设“回锅肉特色小镇”,拟新建水上演出舞台、环湖景观打造、温泉泡池、农旅康养中心、餐饮娱乐等,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约1亿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员200人。
突出提质增效,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
一是推行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种养与循环经济的融合。推进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项目,通过“猪-沼-果”模式实现血橙和生猪种养循环,公民镇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1个,实现区域种养小循环。在全镇建立种养循环生产体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95%。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方式,化肥和农药施用实现零增长。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品牌增值效益。“资中血橙”和“内江黑猪”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资中县连续举办4届“中国·资中血橙节”,“资中血橙”品牌先后获“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十六届农交会金奖”等称号,品牌价值超过50亿,产品远销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通过品牌发展带动,资中血橙果园鲜果均价从2015-2016年销售季的0.8元/斤提升到2018-2019年销售季的3元/斤,2019-2020年销售季一级果果园鲜果均价能达到3.5元/斤。同时,采用“内江黑猪”区域公用品牌+“黑溜宝”等企业品牌模式,不断提高优质黑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利润,品牌带动成效显著。
突出联农带农,紧盯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
一是“传统销路+电商物流”,扩宽销售促进增收。公民镇坚持销出去、请进来“双管齐下”,将农副产品变成农户手中的真金白银。一方面狠抓传统销路优化,加大农业产业种养、销售与市场信息对接力度,通过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主体“牵线搭桥”,采取“订单入园、收购入村”的方式,与区域内纵横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传统批发、零售主体深度合作,确保特色优质产品产销适路。另一方面狠抓农村电商物流,通过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天虎云商等电商平台销售资中血橙等,通过微信等大力推行线上订单销售,让本土产品成“网红”,实现“优果优质优价”,2019年全镇通过电商销售资中血橙超过1000吨。二是“主体培育+集体经济”,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发展,引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53家,成立村集体经济联合社1家,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等经营模式吸纳农户进入产业链。农户通过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土地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收益二次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全镇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