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王维 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1月14日,踏入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的生姜种植基地,寒风裹挟着小雨,姜农们却忙得满头大汗,他们双手沾满泥土,动作十分熟练,采收着鲜嫩的早仔姜。在基地的另一边,智能化的设备正悄无声息却又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智能控温设备时刻监测着基地内的温度,一旦温度出现波动,便迅速启动调节机制,为生姜营造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传统“锅炉姜”的辉煌与困境
时间拨回到过去,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的村民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开创“锅炉姜”种植技术。他们在地里埋设管道,利用锅炉烧水,通过热水循环为生姜增温,巧妙地实现生姜的反季节上市。这一创新举措,让民富村的生姜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赢得了先机。
整理刚刚出土的仔姜。
在过去的种植季里,民富村生姜种植户达170余户,种植面积1200余亩,早仔姜产量约7000余吨,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新鲜的早仔姜一上市,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销售价格最高可卖到60元一斤。在那段时间里,“锅炉姜”不仅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也让民富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锅炉姜”种植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在人力方面,种植户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和维护锅炉,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往锅炉里添煤,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不能有丝毫懈怠。“那时候,每天都围着锅炉转,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种植户吴慎武回忆道,脸上满是疲惫。
仔姜装车。
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使得种植成本大幅增加。刘红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煤炭价格1500元左右一吨,现在涨到了2400多元一吨。按照1吨姜种生长周期内需要1吨煤炭来算,今年1吨姜种仅能源成本就要多出900元,而每亩土地需要种25吨姜种,则要多出2.25万元。”这对种植户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此外,传统锅炉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也让传统“锅炉姜”种植方式面临严峻考验。燃煤锅炉排放的废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一种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种植方式,成为了民富村生姜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智能姜”的诞生与突破
面对挑战,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积极推动生姜种植的新变革,推动生姜产业电气化、智能化发展。
面对新技术,种植户们的态度经历了从观望到积极参与的转变。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游俊刚率先做出了尝试。起初,他心里也犯嘀咕,毕竟“锅炉姜”是“三高”产业,更换设备风险极高,一旦失败,亩均损失将高达10多万元。但作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深知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咬咬牙,决定带头干。
用手机设置温度。
如今,走进游俊刚的生姜种植基地,只见一根根管道在地里纵横交错,连接着智能化的电热锅炉。而游俊刚只需掏出手机,打开专门的小程序,就能轻松掌控这一切。“你看,现在进水温度47℃、出水温度48℃,土壤温度保持在二十五六度,这是最适宜生姜生长的温度。”游俊刚一边操作手机,一边介绍道,“以前用燃煤锅炉,每隔两小时就得往炉里添一次煤,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得有人守在地里。现在可好了,在手机上就能设置水温,还能分时段控温、定时开关机,省心省力。”
智能种植系统的投入使用,让种植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前,种植户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锅炉的维护和添煤上,如今,通过手机就能轻松完成各项操作,人力投入大幅减少。据了解,智能化种植模式下,每亩地的人力成本较传统种植方式降低了约30%。
成本节约还体现在能源方面。过去,燃煤锅炉的煤炭消耗量大,且价格波动频繁。如今,智能化电热锅炉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再加上分时段控温等功能的应用,使得能源成本大幅下降。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使用智能化电热锅炉后,每亩地的燃料成本从4万元减少到1万元,节约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在产量方面,“智能姜”的表现也十分出色。由于智能化设备能够为生姜提供更加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生姜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据统计,采用智能化种植技术后,民富村的早仔姜产量较以往增长了约20%。
新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金平表示:“我们将以智能化生姜种植为核心,打造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通过“产加销”贯通,让更多人了解威远早仔姜的种植过程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威远早仔姜的品牌影响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威远县民富村将凭借智能化生姜种植这一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