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康琴)1月17日下午,内江高新区召开经济工作暨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亮答卷、鼓干劲、谋新篇。
以“合”力促“活”力
主导产业聚链成群。从2019年开始,内江高新区发挥明泰微电子、长川科技等“链主”企业引领作用,陆续引进晶益通、晶导微,形成芯片全产业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随着“2+1”主导产业链加速成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正深度融合,内江高新区在成渝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中逐渐展露头角,获评全省2024年度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单位。
产业强,离不开“人钱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内江高新区常年储备工业“净地”达500亩以上,已建成专业化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在建26.6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该区着眼人才要素供给,推出全市首支人才发展基金,招引院士专家等60余人,科技人才800余人,为留住人才,每年兑付人才激励资金百万余元。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内江高新区在全市首推“商住用地改科工用地”的土地利用新模式,高新科创园C区加快建设,都市工业等产业新形态加快呈现,该区在国家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评选排名全省第二。一个产城人有机融合、相伴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正在成为现实。
以改革促质效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内江高新区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推进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发展职能适度分离改革,将产业经济部门从9个增至12个,全区科技和经济战线干部占比73%。在全市率先开展“减员增效”,编内编外人员比例从1:2调整为1:1左右。
发挥企业改革效能。注重国企市场化运营,累计开展股权投资产业项目8个,总投资额8.65亿元。壮大创新主体,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专精特新”企业4户,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有效高企数量排名全市第二;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46家,排名内江全市第一。此外,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相关做法在工信部专题会上作交流发言。
注重转化科技成果。依托中试研发平台,新引进中试孵化项目3个,促成科技成果对接4项,落地科研项目4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总量居全市第一。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和雄富智能显示面板精深加工平台成功入选《四川省制造业重点中试平台名录》。
2024年,内江高新区完成技改投资25.2亿元、增长150%;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户,年产值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累计达14户、增长40%,超额完成“工业倍增”计划年度目标任务。
以创新引未来
“你逐梦蓝天,我们也逐梦蓝天。”当天在参观内江高新区成就展板时,内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肖从亮对国新宇航的相关负责人称。
依托已落地企业,内江高新区前瞻布局绿色氢能、空天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航空动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西南氢能装备产业园等一大批新质生产力项目开工建设,未来产业起步成势。
去年9月,四川虹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地航空动力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近日,其联合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系统首飞成功,助力内江抢占低空经济赛道。
上月底,国内首家完整掌握高端光电传感成套装备研发制造技术的企业——中科摇橹船,在内江高新区举行西南业务总部及智能视觉智造基地项目的开工仪式,助力打造“西部视谷”。
2024年,是内江高新区成立十周年。该区以绝对优势在工信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实现进位争先,创全省国家高新区排名最大增幅,“亩均论英雄”评价在2024年度四川省国家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排名第二。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蓄势之年,内江高新区将以实现“第二个翻番”为目标,围绕提高投资效益、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三项重点任务,锐意进取,续写下一个十年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