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接力传递”扶贫: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http://www.scol.com.cn  (2017-03-03 08:25:26)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张小丽  

吕林超(右)和村里“返乡创客”蒲文君商议项目事宜

走访贫困户马先(左)家的山羊喂养情况

位于东兴区永福镇的山青庙村,紧邻资阳市安岳县,是东兴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与所有贫困村一样,山青庙村在过去很多年都没有规模化产业,交通不便,基建落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剩下老弱病残村民留守村里。

2015年8月,东兴区残联干部吕林超到村里任职“第一书记”,在大力改善山青庙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瞄准村里20余户残疾人家庭贫困户,整合扶贫资金6万元,采取“接力传递”模式发动残疾人养羊,既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又充分调动了残疾人贫困户的养羊积极性。

1

有了“扶贫羊”

贫困户致富干劲足

2月28日中午时分,山青庙村10组村民马先仍在田间忙碌,连饭都顾不上吃。离她家不远的羊圈里,7只山羊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

马先家是山青庙村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家里有4口人。马先的丈夫是肢体四级残疾人,家中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和一个在外地上初中的女儿。夫妻二人常年疾病缠身,一家人老、弱、病、残,全靠已年届五旬的马先一人操持农活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为了帮助马先家早日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吕林超利用争取到的扶贫资金,为其购买了5只母羊,扶持她通过养羊增收。去年4月,5只母羊正式“入住”马先家的羊圈,在马先的悉心照料下,目前有两只已经下崽。

“马上又有一只母羊要下崽了,我们很快就要再添小羊。”马先告诉记者,为了扶持她家养羊,“第一书记”吕林超去年还联合村干部们,组织她和部分村民一起到东兴区永福镇太安村残疾人养羊扶贫培训基地,接受了一周的养羊技术培训,之后又邀请培训基地的技术人员来指导她修建羊圈。

“又教技术又发羊,这么好的政策,我一定会好好把这些羊喂好。”马先说,她现在已经逐步摸到些养羊的门道,有时候羊生点小病什么的,自己就能医治。

“现在一天要割几次草。”看着圈里的山羊逐步增多,马先干劲十足。

2

“接力传递”模式

让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记者注意到,在马先家羊圈的墙上,一块红底的“残疾人养羊扶贫示范户”牌子格外醒目。

吕林超指着牌子告诉记者,这次发放“扶贫羊”给贫困户,采取的是“接力传递”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残疾人贫困户,即获得免费“扶贫羊”的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在成功养羊一年后,需要提供相同数量的小羊,将“扶贫羊”接力传递给下一户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该项目于去年4月在村里启动,目前已有包括马先在内的6户残疾人贫困户成为首批“接力传递”式养羊扶贫示范户。

“这样做既能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又可以充分调动建档残疾人贫困户的养羊积极性,将爱心传递下去。”吕林超说,东兴区残联能为残疾人提供的帮扶资金有限,只有6万元。而村里53户贫困户当中,就有20余户残疾人贫困户。如果让这么多残疾人家庭同时领到“扶贫羊”,这些资金显然捉襟见肘。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结合山青庙村的实际,吕林超决定采取“接力传递”模式,将“输血”式扶贫变成持续不断的“造血”式扶贫。

据吕林超介绍,“接力传递”的扶贫对象,必须是有能力、有信心、有意愿的残疾人贫困户。同时,领到免费“扶贫羊”的贫困户需要和村里签订协议。根据协议约定,残疾人贫困户在学习到养羊技术、拿到免费的“扶贫羊”后,要成为残疾人“接力传递”式精准扶贫示范户,严格履行“接力传递”责任,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相同标准帮扶下一户残疾人贫困户。

这意味着,今年4月,马先就要按照约定,向选定的对口帮扶贫困户赠送5只小羊,并负责教会其养羊技术。对此,马先乐呵呵地说:“这个肯定没有问题!”

听到马先的回答,吕林超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表示,待首批示范户接力传递成功后,将来他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村所有贫困户的扶贫工作当中。

3

组组通公路

吸引在外务工村民“回家”创业

在任职山青庙村“第一书记”一年多的时间里,如何帮助村里发展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一直是吕林超思考的难题。

在村中走访的过程中吕林超了解到,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村里经济发展的“硬伤”。为此,他积极联系交通、电力等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截止到2016年底,村里已硬化通村、通组水泥公路1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同时,村里的电力网络也得到改造升级,村民不再“用电难”。

“吕书记刚来的时候,村里的水泥路只有六七公里,好几个组的村民出行不方便,车子进不去,到镇上卖点东西全靠人用背篼背。”山青庙村原支部书记石章玖感叹,吕林超进村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村里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快速提升,比过去几年修的水泥路都要多。

路的通达,让村民们看到了山青庙村的发展前景,部分村民放弃外出打工,返回村里,决定在“家门口”创业。10组的蒲文君就是“回家创客”之一。

蒲文君是土生土长的山青庙村人,过去多年来他都在外地做饲料生意,挣了点钱后举家迁往成都生活。这一两年来,看到家乡发生的变化,他有心回到村里发展养殖业。去年,在吕林超的牵线搭桥下,蒲文君正式回到村里发展肉牛养殖项目。

2月28日中午,记者到蒲文君的项目工地探访时,一个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养牛场已初显雏形,几个工人正在工棚里施工。按照这样的进度,蒲文君乐观地说,“预计年底就有肉牛可以出栏了!”

蒲文君还表示,待项目成功后,他主要请村里的贫困村民到养牛场来工作,并把养牛技术传授给有意愿养牛的贫困户,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4

“输血”加“造血”

建光伏发电站让村集体“有钱”

按照规划,山青庙村要在2018年底退出贫困。届时,贫困户要脱贫,村集体也要“有钱”。

靠什么给村集体“找钱”?吕林超经过多番考察后,认准了光伏发电项目。

“这个项目生态、无污染,而且可持续性强,收益可观。”吕林超说,下一步,他将继续联系帮扶部门东兴区残联,整合残疾人扶贫资金,在村里建一个30千瓦的残疾人光伏扶贫发电站。“项目建成后,一年大约可以产生4万元的经济效益,每年收益的1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85%按既定方案分配给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家庭,可以持续为村庄‘造血’”。(张小丽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