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三驾马车”,将庙沟村拉上致富路

http://www.scol.com.cn  (2017-03-20 07:26:44)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陈林英缝制被套

裁剪布料

发轮镇庙沟村位于内江市资中县、资阳市、眉山市交界处,距资中城区66公里,是资中县最偏远的村,也是发轮镇两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辖15个村民小组,共525户、206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贫困人口334人。

曾经的庙沟村,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空心化”严重。而今天的庙沟村,早已变了模样:缝纫加工厂内,机器声、欢笑声、讨论工作的声音让村子热闹了;肉兔养殖场里,活蹦乱跳的兔子让人看到了希望;山头上,新嫁接的果树苗和新翻整的土地,更是庙沟村未来景象的“底妆”……2016年,庙沟村成功退出贫困,“第一书记”陈伟说,这多亏了“三驾马车”——

办起缝纫加工厂,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3月14日一早,“第一书记”陈伟就来到了庙沟村,他说,这天庙沟村有件“大事”。原来,一位来自资阳市的老板将到村里的缝纫加工厂参观考察,并洽谈合作事宜。

当天上午9点过,在庙沟村村办公室旁边的众成家纺缝纫加工厂内,工人们已经忙碌起来了:有的在裁剪布料,有的在缝制床单、被套,有的则将加工好的床上用品成捆包装,细心码放。

在一台缝纫机器前,陈林英一边将布料边缘对折整齐,一边将齐好的布料轻轻往前推,它们就被缝合到一起了。在她的机器左前方,已经完成的被套堆成了小山,这是她当天早上一个多小时的劳动成果。

陈林英是庙沟村6组村民,到加工厂上班之前,她每天在家做家务、种庄稼、带孩子,等着在外打工的丈夫寄回生活费,从来没想过自己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也能找到工作。去年年初,听村干部们介绍,要在村里开办加工厂和缝纫培训班,陈林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和学习,她就能独立上岗了。“这个工作离家近,有收入,也能照顾到家庭和孩子,农忙的时候请一两天假,很灵活自由。”陈林英说。

据了解,2016年,庙沟村利用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农户自筹共计73.8万元,建设完成了1000平方米的缝纫加工厂厂房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今村民就近上班,既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坚实力量。

孙金花是加工厂的管理人员。“去年,加工厂是代加工,今年有所不同,购买原料、缝纫、成品销售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加工厂自己负责。” 孙金花说,除了将成品卖给家纺店,接下来,在“第一书记”陈伟的带领下,他们还将利用网络进行销售。

据介绍,目前共有40名工人在加工厂上班,另外还有20多人根据家庭情况,将机器搬到了家里,自己来工厂取原料、交成品,工作形式灵活多变。孙金花说,去年,工人们通过缝纫加工,最高的月收入有2000多元,而今年通过自产自销方式,加上工人技术更加熟练,收入将会进一步增加。

周期短、见效快,这是缝纫加工的优势,计件算薪,给予了村民最实在的收益。陈伟告诉记者,3月14日当天,他们已和来自资阳市的老板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接下来,加工厂将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开始加工服装等。

建起肉兔养殖场,为村民增收添门道

庙沟村还有一个集体经济项目,那就是肉兔养殖场。陈伟说,兔子几个月即可出栏,这是庙沟村脱贫致富的“第二驾马车”,主打“中期效益”。

在肉兔养殖场,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兔舍里,上千只兔子健康活泼。养殖场技术员杨林正仔细查看每个兔舍的情况,发现有母兔怀孕了,他便给它们准备好生育小兔所需的小筐。

杨林来自庙沟村7组,有十六七年的养兔经验,所以村里办起养殖场时,他是村干部们首先想到的技术能手。去年5月,占地1300平方米的庙沟村肉兔养殖场建设完成,庙沟村众成养殖专业合作社也相继成立,而在此之前,在外打工的杨林已被村支部书记孙存建打电话叫了回来。

作为庙沟村肉兔养殖场技术员,杨林主要负责配种、饲育、防疫等工作。他介绍,目前养殖场有种兔700余只、商品兔2000余只,因兔子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数量还在持续增长。

“养兔场的兔子主要卖给资阳、内江等地的市场和商贩。”陈伟介绍,肉兔养殖是庙沟村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内容,采取养殖大户承建管理、贫困户入股分红,以及贫困农户分散养殖和集中寄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肉兔养殖。

庙沟村15组村民孙水华是全村98户贫困户之一,今年已60岁。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加上体弱多病,孙水华无法外出务工,其妻陈淑华也是常年多病,不能做重体力活。全家平时靠种地维持生计,还要负担正在读高三的儿子的费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去年,在“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关心和细心指导下,孙水华和家人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积极主动改变贫困面貌。陈淑华到村缝纫加工厂上班挣钱,孙水华主动申请学习农村实用种养技术,在“第一书记”及帮扶干部的建议下,他发展起生猪养殖,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共卖出8头肥猪,总收入18000元。

去年10月,孙水华领到了由村里发放的27只种兔,经过发展,目前已经有70余只,其中约20只即将出栏,接下来,他还将新建兔舍,扩大养殖规模。

2016年,孙水华一家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彻底脱贫了。他家门口墙上挂着的,除了精准脱贫明白卡,还有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科技示范户和发轮镇庙沟村居家灵活就业肉兔养殖示范户标志牌。

发展水果种植,铺筑长远增收之路

站在庙沟村的高处远望,有山有水有农田;近看是刚翻新的土地。

陈伟告诉记者,这些土地是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共约27公顷,几天前还满是杂草和野树,刚刚进行了翻整,再过些日子,就将种上果树苗。这就是庙沟村的“第三驾马车”——水果种植。

和这些土地相隔不远的一个小山头上,连片种植的水果树苗在春风中迎风招展,显得生机勃勃。陈伟和庙沟村村主任孙德君来到一棵树苗前,仔细查看树苗的生长情况。

树苗有半腰高,叶子有些卷曲。陈伟一边翻转着树叶,一边摘掉卷曲的树叶,说:“这棵是生病了吧,好久喊农技员来看看,全部检查一下,该治就治。”

据了解,庙沟村种植了约67公顷的资中血橙,去年,陈伟和村干部们到各地水果市场、水果种植基地考察后决定,对种植的血橙进行品种改良,并完成了日本“爱媛38”水果的重新嫁接,刚流转的约27公顷土地也将种上“爱媛38”。

“水果种植是远期产业,要2至3年才会有效益,也是对短期和中期产业的有效补充,将保证农户的持续性收益。”陈伟说。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只有让群众切实感到变化、见到实效、得到实惠,才能真正取信于民,陈伟和村干部们都深谙其理。

2组村民孙德仕是庙沟村村支部副书记、村委委员,去年3月,为了起到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让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到水果种植产业中来,他流转了约3公顷土地发展水果种植。“很多群众积极性不高,我们就要带头干,让他们知道村干部的决心。”孙德仕说。

与此同时,庙沟村还租用了约0.7公顷土地,从成都引进新品种的桃、李、樱桃等水果树苗,建立了示范基地,预计明年将结果。示范基地由几名村干部负责,风险也由干部们承担,若是成功,将在全村大面积推广。

“干得干不得,干部先晓得。”村主任孙德君说,村干部把这个事情干好了,村民才会信任,才愿意加入进来。

目前,庙沟村近期、中期、远期三个产业基本形成,村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村民增收也多了选择。“三驾马车上路,还要拉得稳,拉得好,既保证村民的持续性收入,村民发展生产也有更多选择,产业抗风险能力也增强了。”陈伟说。(姜晓凤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