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堆湾村一角
曾祥琴(右)和村主任晏世军说起刚领到的分红,脸上挂满了笑容
4月13日,阳光明媚。市中区永安镇瓦堆湾村4组村民曾祥琴在家里给刚买不久的小鸡喂食。照顾完家里的鸡、鹅、兔等,曾祥琴起身去姐姐家,身后院门上“脱贫光荣户”的红色标牌十分醒目。
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的瓦堆湾村,辖7个村民小组,425户132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259人,是典型的浅丘地貌,地形起伏连绵,部分土地耕种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不过,自2015年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驻村扶贫工作组来到瓦堆湾村后,这个贫困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住房条件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了,村里开始有了产业,贫困户们也有了精准帮扶方案……截至2016年底,瓦堆湾村已脱贫77户220人,曾祥琴家就是其中之一。
危房改造,让贫困户住上了新房
曾祥琴今年45岁,丈夫晏小二今年43岁,18岁的女儿晏萍目前在成都某中专学校读书。
2014年以前,夫妻二人一直在成都务工。由于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在外打拼时,要么工期不定、工资不高,要么因疾病被工地老板拒绝接收。因此夫妻俩尽管十分努力,日子仍然过得很紧巴,尤其女儿晏萍还在上学,学费、生活费等都成了大难题。可是如果回乡种地,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无法支撑。
曾祥琴的大嫂张润英告诉记者,20多年前分家时,自家和晏小二一家分得三间土墙房,因家中清贫,房屋年久失修也无力修缮。“弟弟屋头有一面墙都是倒了的,房子破烂不堪。”张润英说,2008年,她家出资3000元,购买了晏小二邻居家的三间土墙房,并用这新购的三间房屋换取了晏小二原来三间房屋的宅基地,用以重建一栋新楼房。
晏小二家换来的“新居”,比原先的房屋要稍好一点,但晏小二夫妻长年在外务工,家里没人照看,时日一久,还是倒塌了。“房子倒了,每年过年回家都是在大哥家里住的。”曾祥琴说。
2014年,晏小二一家成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帮助下,2015年,他家的房屋被评为D级危房并纳入D级危房改造工程,将原先已经倒塌得不成样子的老土房推倒重建,2016年初,晏小二一家搬进了新修的房子,崭新的生活由此开启。
为了优化晏小二家的生活环境,2016年10月,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还帮他家进行了院坝整治。“以前坝子里都是泥巴,坑坑洼洼的,现在,房子修了,坝子也整了。”曾祥琴乐呵呵地说。
雨露计划,帮她女儿继续学业
由于晏小二夫妻二人患有精神疾病,独生女晏萍自幼就没有得到仔细照料,从小体弱多病。张润英告诉记者,晏萍1岁多时生了场大病。“差点就出事了,曾祥琴的姐姐看不下去了,就把晏萍接到成都去照看,这么多年大都是她姐姐在照看。”
尽管曾祥琴夫妻情况特殊,无法更好地照料女儿,但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夫妻二人仍然想方设法要供养女儿上学。晏萍日渐长大,逐渐增加的各种费用,成了夫妻俩的一块心病。
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得知后,便帮助晏萍在全国雨露计划网上申请了补助,作为中职在读生,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晏萍每学期可领到750元的补助,直至毕业为止。“今年村两委还帮着晏萍申请了教育扶贫基金,目前已经上报。”瓦堆湾村村主任晏世军说。
据了解,晏萍将于今年7月毕业,相信不久后就能为家庭出力,缓解父母的生活压力。
多点增收,三口之家成功脱贫
在晏小二家的地里,种有两亩柑橘树,但这并不是晏小二家种的。“晏小二家里的土地经过集体流转给了市中区鑫富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不知火’柑橘种植,他们家每年每亩土地可得500元流转费。”晏世军说,不仅如此,鑫富源专合社在三年之后,每年将按照每亩柑橘产量的6%分给农户,这意味着,这两亩地三年之后还将给晏小二一家带来一笔新收益。
因发展需要,鑫富源专合社需不定时招收村民到专合社帮忙,每人每天60元,曾祥琴没事时就常到专合社做工赚钱。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晏小二一家“造血”,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还想办法,通过市中区就业局为曾祥琴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现在,晏小二在成都务工,曾祥琴帮着村里打扫公路,每月有400元工资,加上不时打点零工,养点家禽,维持日常生活已完全不成问题。
2016年底,晏小二一家成功脱贫,为了保障其不再返贫,晏世军表示,目前村里正在发展畜禽养殖,利用市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修建2000平方米标准化肉牛养殖圈舍,引进业主投资。“截止到2020年,村集体每年可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收取固定资产经营权使用费,并按年纯利润的6%获得分红。这两项收入都将均分给贫困户。”
曾祥琴告诉记者,今年3月,她在村办公室领到了养殖专合社的分红375元。晏世军说,业主刚起步,率先支付了2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到年底,剩余的钱款会再次分给贫困户。这是晏小二一家的又一个增收渠道,他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许秀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