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走上自主脱贫路

http://www.scol.com.cn  (2017-04-17 09:58:06)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送岗位下乡(受访者供图)

刘正兵(右一)在工作岗位上

孙水华照顾母兔哺育小兔

4月11日下午,东兴区高梁镇金龙村5组村民刘敏与村里另4名贫困户一起,来到村里的公路上,做起了清扫保洁工作,这样的大扫除,一个月有五六次。

打扫村公路,是去年村里为贫困户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近日,记者从市就业局了解到,2016年,我市开发了多种就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市完成计划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36412人,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950人,完成居家灵活就业试点村8个……通过就业扶贫,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自主脱贫道路——

公益性岗位+居家灵活就业试点,贫困户居家就业两不误

刘敏是东兴区高梁镇金龙村51户贫困户之一。因小时候意外摔伤导致左手残疾,刘敏干活做事都很不方便。2012年,丈夫又因病去世,刘敏平时的生活费用只能依靠在外打工的儿子支持。

去年11月,金龙村开发了11个公益性岗位,包括保洁、巡防、劳保协理员等,刘敏得到了一份道路保洁的工作,主要负责清扫村公路,并对道路两旁的杂草喷洒农药等,每月可获得400元岗位补贴。

事实上,将刘敏安置于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只是全市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脱贫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年龄偏大确实难以实现转移就业人员,全市各县(区)重点开发了留守儿童看护、残疾人照料、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劳动保障协理员等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据统计,2016年,全市就业部门共计开发929个公益性岗位,安置了68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按照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不同,给予每月300、400、500元不等的岗位补贴。

此外,为了帮助贫困户更好地实现就业早日脱贫,我市就业部门还开发了居家灵活就业。

资中县发轮镇庙沟村15组村民孙水华因为没有文化,缺乏技术,又体弱多病,无法外出务工,其妻陈淑华常年多病,不能做重体力活。一家人靠种地为生,还要负担正在读高三的儿子的费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成为了全村98户贫困户之一。

去年,在“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和指导下,孙水华与家人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积极主动改变贫困面貌。陈淑华到村缝纫加工厂上班挣钱,孙水华主动申请学习农村实用种养技术,在“第一书记”及帮扶干部的建议下,他发展起生猪养殖,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卖出8头肥猪,总收入18000元。去年10月,孙水华又领到村里发放的27只种兔,经过发展,已带来了收益。孙水华说,接下来他打算新建兔舍,扩大养殖规模。

2016年,孙水华一家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顺利实现了脱贫。在他家门口的墙上挂着的,除了精准脱贫明白卡,还有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科技示范户和发轮镇庙沟村居家灵活就业肉兔养殖示范户标志牌。

庙沟村“第一书记”陈伟说,孙水华和妻子身体不好,在家发展肉兔养殖灵活便利,也能够照顾好庄稼和生猪。

记者了解到,2016年8月13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对农村建卡贫困家庭进行就业和社会保险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市5个行政村开展居家灵活就业工作试点。据统计,2016年,依托产业基础,全市已在8个行政村完成了居家灵活就业试点工作,包括市中区全安镇平湖村、东兴区高梁镇金龙村、资中发轮镇庙沟村和龙结镇米粮村、威远镇西镇秧田村和铜锣村、隆昌渔箭镇石庙子村和锡门坎村,并启动了8个试点村808名贫困劳动力补贴发放工作。

送岗位下乡+送技术进村,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作为促进就业的传统手段,我市的人才招聘市场一直非常火爆,为了让贫困群众顺利就业,招聘活动还延伸到了各个乡镇。去年,全市共开展扶贫专场招聘会75场,组织企业1139家,提供岗位25108个,贫困劳动力入场2118人,达成意向协议579人。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活动109场,提供岗位7604个。

与招聘会相呼应的是,依托贫困村的农民夜校,大力开展各类培训,让贫困村群众有了更多生产技能,为就业拓宽了路子。

去年4月,发轮镇庙沟村建起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缝纫加工厂“众成家纺”,并于6月成立了庙沟村众成家纺协会,与成都、隆昌的家纺协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吸纳了包括40余名贫困人员在内的80多名村民就业,对来料进行加工。长年在外地打工的庙沟村村民韩勇华于两年前回到了家乡。去年3月,她参加了由资中县就业局在村里举办的缝纫技能培训,“众成家纺”成立后,她当起了加工厂负责人。

去年8月16日,资中县人社局、就业局在骝马镇窑厂村举办的就业精准扶贫劳务品牌厨师暨礼仪培训班圆满结业,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本次培训对象均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人员,培训内容实用性强,培训效果显著。经过严格考核,共有35名学员取得厨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15名学员取得厨师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贫困村留守人员的基本技能,拓展就业机会。”资中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参加培训后的村民们获得了技术,有的在村办企业上班,有的利用所学技术成功在外找到了工作。

记者了解到,去年全市人社、就业部门改变集中开班模式,化整为零抓培训。培训人员较为集中的,以镇或者村为单位开班;人员较为分散的,送培训进村入户,一直延展到了田间地头和村民院坝,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同时整合全市各部门培训资源,共享师资和生源。2016年,全市共为3950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了各类培训,落实补贴资金约243.2万元。

就业扶贫合作+“就业110”,开辟贫困户就业“新通道”

4月14日,在内江市经开区的一家工厂车间里,来自东兴区小河口镇新田村7组的村民刘正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紧张忙碌着。他穿着工厂的工作服,站在机器前方,双眼专注地盯着手里的零件,手上动作娴熟利索,不一会儿,就完成零件组装,靠传送带送到了下一名工人面前。

刘正兵的女儿在上三年级,儿子正读学前班,妻子身体不好。作为村里的贫困户之一,没有文化和技术的刘正兵以前只能靠务农养活一家人,甚至有些时候还要靠母亲接济。

2012年,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刘正兵决定到城里找活干。目前,他已经在经开区的这家工厂工作了近5年,每月有固定收入,离家也不算远,时常可以回家看顾家人。

据了解,去年年底前,通过东兴区就业局牵线搭桥,共有26名来自东兴区的贫困户在这家企业工作。

记者在《关于对农村建卡贫困家庭进行就业和社会保险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中看到,“鼓励企业吸纳扶贫对象就业。对于吸纳安置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

根据《方案》,2016年,市人社局与上海天坤集团优蓝网合作,签订了就业扶贫协议,依托天坤集团劳务输出、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江苏泰州市就业局签订了就业扶贫协议,深化合作。我市企业也积极参与就业扶贫,主动践行社会责任。据统计,2016年,我市各类企业共吸纳43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健全完善全市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充分就业,我市“就业110”——2959110于2016年3月正式开通,并将全市贫困人员数据导入“就业110”管理系统,开通“绿色通道”,为每个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不少于3个、开展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3次的就业援助。据统计,2959110热线全年累计接件16272次,职业指导400人,职业介绍14399人,帮助13029人实现就业。

通过产业带动就业,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我市将就业扶贫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手段,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有了工作,走上了自主脱贫的道路。(姜晓凤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