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农技推广“老战士” 农民群众“贴心人”

http://www.scol.com.cn  (2017-06-23 09:43:45)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农技推广“老战士” 农民群众“贴心人”

——资中县板栗桠镇金华村驻村农技员陈本川扶贫纪实

陈本川(右)为村民讲解梨树管理知识

在村民家中走访

陈本川在西瓜地里忙活

陈本川今年50岁,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已经是第29个年头了。多年来他先后担任资中县板栗桠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农技站站长,从2015年10月开始,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板栗桠镇金华村驻村农技员。

在农技推广战线,陈本川可以说是位“老战士”了。在扶贫攻坚中,他却犹如一名新兵,满怀斗志和热情,健步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人民群众中间。今年,因工作出色,陈本川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了2016年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

提供技术服务

重点培养产业示范户

6月16日,天下着小雨,陈本川应邀来到金华村5组村民文素芳家中。

文素芳是村里的果桑种植户,家里种了约4亩地的桑树,4、5月份果桑丰收,如今,她又要为接下来的桑叶生长谋划了,桑叶养蚕是她的另一项收入来源。

和陈本川一道,文素芳步行来到她家位于公路边上的一片桑地,桑树很矮,只有二三十厘米高,每棵桑树上都长着嫩绿的叶子,淋过雨后显得充满生机。

“你这个太密了,要把这种密的、小的枝桠剪了,留大根的来长叶子就够了”。陈本川一边说,一边蹲下身子,掰掉了一些“不合格”的嫩桑枝条。

文素芳也蹲下来,在陈本川的指导下对桑树进行打理。她一边掰掉些嫩桑枝,一边拔掉桑树根部周围的杂草。对文素芳来说,陈本川是她致富路上的好老师。

金华村村民种植桑树已经多年,但以前都是种的叶用桑,桑叶养蚕,经济收入单一,而且容易随市场价格浮动影响收入。后来村干部鼓励村民种植果桑,桑葚卖钱,桑叶养蚕再卖钱。文素芳早早响应了号召,可是由于没有技术,她的果桑产量始终提不上去。

2014、2015连续两年,文素芳两亩地的果桑仅收入一两千元。直到2015年10月陈本川成为驻村农技员之后,她和其他村民才找到症结所在。

“树上有桑瘿蚊,我们之前都是看到有虫了才打药,陈站长告诉我们要在扬花期打药”。文素芳说,与此同时,陈本川教给他们如何施药,不同的作物应该在不同季节施药。

2016年,文素芳家的两亩果桑地实现产量约1500斤,游客们直接到地里采摘,按平均每斤10元的价格计算,她实现收入1.5万元。可观的收入让文素芳又重新燃起了种植热情,去年11月,她主动增加果桑种植面积,如今她的果桑已经有4亩了。

记者了解到,2016年,文素芳家的果桑加上蚕茧的双项收入一共是3.2万元,亩平产值达8420元。

文素芳告诉记者,能够实现这样的收入,多亏了陈本川,他教给自己许多以前从不知道的农技知识,还邀请了资中县蚕桑局技术人员到现场对她养蚕进行技术指导。在文素芳家门口的门框上,一块写着“科技示范户”的红牌格外惹眼。这是她发展果桑产业所得到的荣誉。

2016年,陈本川带领金华村贫困户和科技示范户发展果桑产业,扩大种植果桑面积近260亩,新建蚕业养殖大棚15个、共育室3个,与周边干坡村、青山村等实现果桑产业连片,金华村果桑面积累计达到500亩,仅果桑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

今年,陈本川重点培养了果桑产业大户10户,希望他们能与周边村民共同发展。目前,全村贫困户及科技示范户的果桑种植积极性高涨,镇村正在组织扩大种植规模,引领全村及周边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制定村发展规划

把农业实惠送到群众身边

金华村属于纯农业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439户1464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贫困人口315人,而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超过全村总人口的40%。

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缺乏、贫困面宽人多等诸多困难摆在该村村干部和陈本川面前。如何让金华村顺利退出贫困村,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他和村两委一同做了大量工作。

为有针对性地做好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他积极与村两委及该村“第一书记”夏天和赵力配合,多次深入村组调查研究,认真、细致地开展调研摸底,他们走访了全村115户贫困户,掌握了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梳理形成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后来,陈本川与村两委领导确定了发展果桑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紧接着,他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技术标准,经多次论证修改,最终出台了《金华村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并围绕此规划逐步实施。

陈本川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板栗桠人,对这里的人和环境都非常熟悉,在真正打响扶贫攻坚战的时候,他有机会再一次与村民们打交道,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他们。

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陈本川先后走访贫困户630余人次,组织召开产业扶贫技术培训会28次,培训贫困户及科技示范户750余人次,发放有关技术资料1800余份,推广新技术6项、新品种8个。2016年,陈本川为陈永生、周彬等20户贫困户赠送玉米种子50公斤,为全村115户贫困户赠送复合肥3000公斤。

陈本川患有低血糖,但在工作中他顾不得身体的不适,倾注全部身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村民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陈本川的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被板栗桠镇干部和村民称为“农技咨询热线”。哪怕休息时间,只要接到群众的来电,他都会尽力赶到现场为他们解决问题。

现在,不管走到哪里,村里人都会热情地招呼他,是他的热情和敬业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他说,“贴心人”他要继续当下去。

夯实基础设施

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金华村发展的农业项目并不少,除了果桑,还有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六月脆梨。

在金华村4组的一片山头上,一大片梨树迎风摇曳,行走在林间的便民路上,树叶沙沙作响,看着树上被套上纸袋的梨,空气清香,甚是惬意。

然而,在几年前,种植户刘群英没有心思细细品味身在梨树林间的美好。

从2003年开始,村里发展六月脆梨,当时全村种植面积204亩,刘群英种了10亩,然而,由于缺乏技术、产量不高、果子销售也不乐观,加上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雀鸟破坏,种植户们的种植热情逐渐降低,刘群英也和其他种植户一样,因为失去信心,毁掉了一些梨树。

陈本川驻村之后,打破了村民们原本的管理习惯,他指导村民对密植的梨树进行移植,增加果树的通风性,一月2次的施药也变成了一年2—3次。在陈本川的指导下,他们施药次数减少了,产量反而提高了,还减少了投入成本和人工工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一举多得。

刘群英说,2014年的一天,家里收了4000斤左右的脆梨正在院子里打包装件,不料暴雨骤降,停在院坝边上的大货车不得不在泥路被淋湿前将车开到硬化公路上,而刘群英也不得不自己解决这一段泥土路的运输问题。她请来了20名村民帮忙搬运脆梨,因为道路难走,大家或挑或背或抬,用了大半天时间才将果子全部运到货车上,着实费了番功夫。

2016年5月,一条长约1公里的硬化公路联通金华村4组与原有公路网,刘群英家的脆梨再也不用因为运输问题成为她的心头患了。如今,道路畅通了,运输方便了。村民们知道,这和陈本川不无关系。

陈本川和村里的干部都知道,产业发展,没有好的交通条件就“行不通”。然而在加快产业扶贫开发步伐中,却存在部分农户配合度不高,资金筹措难度大等实际困难,陈本川积极向镇政府领导汇报,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重视。

通过他的努力,共争取上级投入扶贫资金80余万元,维修山坪塘13口、修建50立方米蓄水池8口、石田坎7条,新建便民路6.8公里。这些扶贫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金华村的产业基础设施条件,为全村产业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村里的路四通八达,在桑葚、脆梨成熟的季节更是车来车往;果林地里也有了蓄水池,储水灌溉不是问题,果树生长有了保障,基础设施得到提升,产业发展条件自然顺势提高。(姜晓凤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