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记资中县兴隆街镇兴松村“第一书记”刘一平

http://www.scol.com.cn  (2017-08-21 09:38:39)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兴松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资中县兴隆街镇兴松村“第一书记”刘一平

刘一平介绍养牛场情况

兴松村风光

刘一平与王仕德交流

“接下来,这边会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这个游泳池的配套设施还会继续完善……”近日,记者走进资中县兴隆街镇兴松村,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一平一边领着记者参观村里的各项产业和建筑,一边热情地介绍着村里的规划。

2015年10月,在资中县统计局工作的刘一平被派往兴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那一刻起,他就十分明白自身的责任,并下定决心要为兴松村老百姓尽可能多的办实事。

一年多来,刘一平在兴松村洒下了无数汗水,让兴松村明显变了样,村干部和村民们也都认可了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由于工作出色,刘一平被内江市委市政府表彰为2016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 从办公室到农村,工作方法迅速转变

在资中县统计局工作时,刘一平主要负责全县的普查工作,包括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等。“虽然也常常会到农村,但是和‘驻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刘一平说,刚到村上时确实不习惯,以前工作是层层划分任务,层层上报,只是偶尔下村指导,“但是‘第一书记’的工作全部需要自己干,而且都是第一次”。

扎实、细致,是刘一平对自己开展驻村工作的第一要求,也是兴松村村干部和村民们眼中的刘书记的工作态度。

兴松村村支部副书记陈秀菊回忆,2015年11月的一个下雨天,刘一平和她以及村主任一同到11组贫困户张前明家中走访,原本已经走出了贫困户的家,因为一个问题没有问清楚,刘一平不顾两名村干部的劝说,坚持独自一人返回张前明家中再次询问。“当时在下雨,而且下得越来越大了,我们就喊刘书记下次再去就行了,他还是坚持回去问了。”陈秀菊说,张前明家和村公路之间有一段泥土路,下过雨后更加湿滑,但刘一平毫不犹豫转身就往张家走去。

那个冒雨在泥泞土路上前进的背影,让陈秀菊至今记忆深刻。从此,她对这个年轻“第一书记”的看法便和最初的怀疑有些不同了。而后来,刘一平的表现也一次次地让她刮目相看。

在农村,没有“朝九晚五”之说,顾及村民们要忙着种地、赶集等,村里的会议往往都开得很早,有时7点过就要开会,而家住县城的刘一平则需要5点过起床,6点过出门,比原来在城里上班要提前一个多小时。

“没办法,基层工作就是这样。必须结合农村实际,转变工作方法。”刘一平说,因为天天往村里跑,陪伴家人的时间大大减少,女儿常常抱怨“爸爸都不接送我上学了”,而他只能一边心怀愧疚,一边耐心地开导女儿。

■ 关心困难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

刘一平到村之后,村里成立了以他为组长、村党支部书记代仕荣为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兴松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业务指导和统筹协调。

按照省、市、县精准识别的标准、程序和要求,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以及会同全村干部逐户上门比对、筛选、排查、核实、填报,完成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和“六有”信息核实工作,最终锁定全村贫困户94户,贫困人口270人。

兴松村2组贫困户王仕德今年已76岁,其老伴和儿媳妇先后因病去世,家里欠下一大笔医疗费用,而王仕德身体也不好,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老的老,小的小,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王仕德的儿子王彬身上。为了偿还债务,王彬去了贵阳打工,家里就只剩下王仕德和15岁的孙子一起生活。

了解情况后,刘一平对这个贫困家庭充满了牵挂,他和村两委成员共同商讨,积极向上争取,为王仕德家想了很多办法。

王仕德的孙子2016年上半年便辍学在家。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将来他该如何谋生?为此,刘一平与双龙职中校方取得联系,将孩子的家庭情况告诉了学校领导,希望能够让他在此学习。经过刘一平的努力和奔走,2017年初,孩子顺利进入双龙职中就读。

记者注意到,王仕德家的房子旁边还有两间土墙房,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洗礼”,灌风、漏雨、墙体脱落,早已成了危房。

去年上半年,王仕德家被纳入D级危房改造,获得了由政府提供的2万元建房款,“第一书记”刘一平的派出单位资中县统计局捐赠5000元,兴隆街镇政府出资5000元,加上王仕德自己向亲戚借了一些,去年春节前,一家人高高兴兴搬进了新房子。

除此之外,刘一平还为王仕德申请了低保。

“刘书记很关心我们,帮了我们很多忙,还经常来看望我,问我有没得困难。”说起眼前的“第一书记”,王仕德满口称赞。

刘一平说:“既然组织派我来这里当‘第一书记’,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为这里的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

■ 注重产业兴村,昔日穷村大变样

一个村子想要退出贫困,必须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让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能够从中获益。为此,刘一平和村两委作了很多思考,进行了很多有效实践。

兴松村现有两个合作社,分别是养牛合作社和果蔬种植合作社,有股民295户,其中贫困户94户。去年,兴松村的群益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为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并成功争取到新牛场建设项目100.72万元,建设场地选在兴松村2组。

这两个合作社在兴松村充分发挥了作用,既让集体经济增收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刘一平告诉记者,村里将30万元扶贫周转金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按不低于8%的利息进行分红,此举将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万多元。同时,利用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通过召开贫困户大会举手表决同意后,为94户贫困户购买的94头优质肉牛,全部入股到了养牛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饲养,2016年年底已实现了第一次分红。

去年,兴松村的帮扶单位县统计局采取“造血”式帮扶方式,向兴松村贫困户赠送1斤多重的鸡苗1168只,受赠贫困户104户292人,出栏可增加人均纯收入300余元。

产业兴村之路上,兴松村大步迈进。除了传统种养产业,刘一平还带领大家大力扶持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契机,返乡创业人员建立了集水果蔬菜采摘体验、垂钓、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映双桥”农家乐,2016年年初已竣工并对外营业。自“水映双桥”营业以来,接待了多批市、县单位和个人的大型会议和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7万余人。

据刘一平介绍,近一年来,兴松村采用“旅游+扶贫”新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大力开展旅游扶贫相关工作,既开办了大型农家乐,又组建了乡村旅游观光公司,同时积极对接县旅游局,邀请成都著名旅游规划公司对兴松村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和包装,经过半年规划设计,今年3月,《资中县兴隆街镇兴松村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2017-2026年)》初稿正式出台。规划确定了兴松村“全域旅游、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旅游扶贫思路,稳步发展观光休闲体验产品,以“旅游+”的形式整合联动一三产业,逐步提升村域文化品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相关配套设施正在有序推进中。

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近一年来兴松村乡村旅游得到较大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据了解,“水映双桥”共吸纳固定员工30余人,全部来自兴隆街镇,大部分为兴松村村民,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问题。

兴隆街镇双桥村5组村民周丽,原本和爱人在外地做建材生意。2015年底他们回家过春节时,看到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许多游客进村休闲旅游。2016年8月,周丽回到了家乡,在农家乐的茶楼上班,每月工资1500元。

“我家离这里很近,几分钟就到了,在这里上班还不错,既照顾了家庭,也有收入,两不耽误。”周丽说。

看着一天天发展起来的兴松村,刘一平充满了喜悦。今年,兴松村就要退出贫困,刘一平也将完成使命,回到他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去,但对于兴松村,他依然饱含深情。

“兴松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定会常常回来看。”刘一平说。(姜晓凤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