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四引”工作法:让村民脱贫底气十足

http://www.scol.com.cn  (2017-08-28 11:15:01)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许秀莲  

余华展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牌匾

黄桷桥村的科技扶贫示范基地

黄桷桥村的文化院坝

8月26日,星期六,火辣辣的阳光照进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在村办公室里,村支书余华正与村干部一起商讨村集体经济相关项目。他们身后的墙上,“黄桷桥村脱贫攻坚作战图”十分醒目。

黄桷桥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638户20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45人,贫困发生率11.8%。近年来,黄桷桥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发扬“敢挺、苦干、实拼”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实行挂图作战,并按照“四引”(党建引领、改革引路、项目引业、风尚引导)工作思路,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探索形成“三借三还”(借一还二、借鸡还蛋、借苗还果)扶贫模式,积极开展爱心企业“助贫富村”行动等新经验、好做法,让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6年,黄桷桥村已实现64户199人脱贫,今年将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退出。

党建引领,“一核多元”聚力量

在黄桷桥村2组公路边,有一栋崭新的两层白墙青瓦小洋房,门前的院坝宽敞而明亮。村民陈淑英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时不时地与小孙女张周蕊闲聊几句。

2014年之前,陈淑英家是黄桷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一家人挤在3间已逾60年的土墙房里。因老房子摇摇欲坠,大儿子张国兵一家已经十几年没回过家了,小儿子张水兵自早年间因病做不得重活后,便一直在家务农,其妻因家贫抛下女儿张周蕊离家出走至今未归。而在陈淑英的前夫逝世后,与她重新组成家庭的黄大度患有脑梗塞,每年都需吃药维持治疗,陈淑英自己也因年纪愈大,身体素质愈发不好起来。

“家里人病的病,小的小,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没想到还有现在的造化。”陈淑英叹道,经过易地扶贫搬迁,新房有了,家里的土地流转了,小儿子也进农民夜校学了技术,连孙女上学都有了补贴,“只要一家人身体健康,再没什么愁的了”。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短短一两年间,这个贫困之家便发生了巨变,整个家庭的气象也随之一变,一家老小格外精神起来。用陈淑英的话说,这与各级政府的帮扶有关,也与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关。

2014年,黄桷桥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村里基建设施差,全是泥巴路,交通出行十分不便,全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的老弱病残大都以务农为主,因村里没有蓄水池、囤水田等水利设施,灌溉水源缺乏,只能靠天吃饭,且村集体也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是集体经济“空壳村”。

为了早日实现户脱贫、村退出,黄桷桥村加强党建,建立起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多种组织力量为补充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体系,整合各方扶贫资源。在村委会增设了一名专职副书记,增强党支部力量,同时整合“五个一”帮扶力量,增强外围动力。

2015年以来,在 “五个一”帮扶力量的扶持下,黄桷桥村通过争取农综、小农水、土地整理等扶贫项目13个,项目资金约1300万元,硬化组道11.58公里,修建PE管道11.2公里,修建蓄水池41口、山坪塘10口、囤水田埂约6500米。同时新增变压器5台,完成“农健”工程、村级卫生场所、黄桷桥村连心桥等项目,现代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引路,“三借三还”强产业

围绕市委提出的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35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黄桷桥村探索出“三借三还”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精品柑橘、雷竹和特色水产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全村大力发展柑橘、雷竹等各项产业之际,陈淑英利用周边空余土地,栽种下35棵柑橘树,并在房前屋后都栽上了蔬菜,间或养点小家禽。“不能光靠政府拿,自己也要努力,去年分红我们家5口人领到了5000元,现在政策这么好,不努力都对不起大家的帮忙。”陈淑英笑呵呵地说。

村支书余华告诉记者,“三借三还”产业扶贫模式中,其一是“借一还二”,以“万亩柑橘园区”建设为契机,将2016年扶贫资金98.18万元入股雷丰果业种植公司,并将股份平均量化给贫困群众,通过八年的固定分红确保入股本金的翻番,实现借一还二。截至目前,黄桷桥村已种植200余亩精品柑橘,为村里提供了固定就业岗位7个,临时工作岗位30余个。

其二是“借苗还果”,针对黄桷桥村传统柑橘品种老化、农户资金短缺等问题,村民前期无偿“借”雷丰果业的春见等精品柑橘枝条对传统柑橘进行高接换种,同时由雷丰果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待嫁接后的柑橘开始挂果的两年间(即2017年和2018年),村民以每亩3%的柑橘(中等果子)“还”给雷丰果业,以此作为雷丰果业技术指导费和前期垫付的资金回报。根据预估,参与农户将实现每亩增收1000元。

其三是“借鸡还蛋”,黄桷桥村集体“借”帮扶部门无偿提供的鸡苗、鸭苗和养殖技术支持,让部分贫困户投入劳动力和较小成本进行养殖,待鸡鸭长大后将土鸡蛋、鸭蛋“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包装销售,所得收益均归贫困户,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通过“美丽乡村-黄桷桥”微信公众平台、黄桷桥村公益E购和“豆管家”等电商平台,进驻北京华联超市等方式,先后出售土鸡、土鸭600余只,土鸡蛋、鸭蛋14000多枚,累计销售金额14万多元,实现每户增收约700元。

项目引业,“助贫富村”奔小康

2016年,黄桷桥村被确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按照“产村融合、康旅结合”的总体思路,黄桷桥村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引进爱心企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雷竹、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旅游扶贫项目,引导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旅游经营、接待服务、特产销售等工作。

在黄桷桥村2组的公路边,余华望着对面山上的一片青翠告诉记者,那就是村里栽种的雷竹,目前全村已种植100余亩,接下来还将继续栽种500亩左右。

“四川梓橦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内江知名民营企业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成立内江市市中区竹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村里实施‘竹苑水乡’旅游扶贫项目,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田园式综合体,实现‘助贫富村’”。余华介绍,截至目前,全村共有430户村民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每户村民前三年将获得保底分红700元/年,从2020年起,除给村民的保底分红外,公司将税后净利润的30%对村集体进行二次分红,预计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50万元。

除此之外,黄桷桥村还利用市中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三换模式”中“土地换现金”模式,引导村民将24.9亩(其中约9亩建设用地,另15.9亩为一般农田)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回给村集体管理经营。村集体引进“竹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借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100万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出租给公司,每年村集体经济可获得3.6万元。

风尚引导,“创建四好”优环境

瞄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一目标,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黄桷桥村不断提升村民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攻坚本领,不断优化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据了解,2016年以来,黄桷桥村共计举办农民夜校23期,开展柑橘种植、厨艺等技能培训12场次,培训农民500人次。

陈淑英一家现在只有老两口和小孙女在家,因病返家的小儿子在病情好转后,经由农民夜校学习,今年已经又开始在外务工了。

在黄桷桥村办公室不远处,建有一个“幸福美丽文化院坝”,里面安装有健身器材以及篮球筐等,给村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因位于路边,还在院坝周围设有钢丝网,保障村民安全。“一到傍晚,就有村民来这里跳坝坝舞,每次我走这里过,都能看到大家在这里耍得闹热。”余华笑道。

黄桷桥村还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组建舞蹈队等,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知识,改变不良习惯,形成好风气,提升幸福感。同时,在全村开展“最美乡贤”“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系列评创活动,评选出“黄桷桥村最美乡贤”,以典型带动全面,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村子的变化直接带动着贫困户的转变。修到家门口的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的大力修建,人居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给黄桷桥村每位村民都带来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许秀莲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