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让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www.scol.com.cn (2018-08-20 09:14:30)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陈春燕  

界牌镇桥凼村已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

顺河镇白花村正在修建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

徐贵友和母亲期待搬进新房

住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历来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内江市22个扶贫专项之一,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专项方案中提出,今年,内江将对8516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除去2017年资中县、威远县提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2444人外,今年,我市实际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6072人。

8月15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内江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已于5月底前全面开工,预计10月底将完成全部搬迁住房建设任务。

科学安置:因地制宜,适度集中

在东兴区顺河镇白花村干道旁的一片宽阔土地上,8栋安置房主体工程已经建成,房屋之间较为紧密,红瓦房顶远看十分亮眼别致。在屋前的坝子上,还堆放着河沙、碎石、瓦片、水泥等一些建筑材料。

记者了解到,去年年底,白花村就已确定了村里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并着手选址。今年3月底安置房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一直租人家的房子住,现在修这个房子太好了,政策好啊!”听闻今年年底有望搬进新房,作为此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之一,52岁的白花村2组村民徐贵友表示非常期待。

徐贵友一家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居住于山崖下的几间土坯茅草房里。老房子陈旧失修,不敢住人,一家人已靠租住亲友住房生活多年。除了租房度日,徐贵友一家还缺乏劳动力,母亲今年77岁,右脚残疾,只能在家做点简单家务,女儿尚在读初中。为了照顾母亲和女儿,徐贵友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只能在家种点庄稼、蔬菜作为家里的吃食,以低保兜底维持一家的生活,根本无力修建新房。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解决了像徐贵友这样的贫困村民的住房困难,也让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政策帮助,自己再努点力,希望今年就能脱贫。”徐贵友说。

白花村的安置房建设只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我市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原则,全市5个县(市、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插花式分布、安置建房土地调整难度较大的实际,主要采取分散安置方式。此外,为了减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支出,安置房建设一般都选址于靠近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站)或公路沿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

规划同步:加大后续扶持,实现增收脱贫

8月15日,威远县界牌镇桥凼村2组,一片宽阔的湖面在阳光照射下,水光点点闪烁。站在岸边望去,对岸路边不远处,有两排整齐簇新的白墙蓝灰色琉璃瓦房。这正是村里修建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屋,共有10户人家。

去年,威远县提前实施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专项,界牌镇桥凼村易地扶贫搬迁房屋于当年6月开始修建,9月竣工。而邻近安置房的这片碧绿的湖,则是在村里去年5月份启动的“回家工程”中,一名返乡创业的内江人打造的农家旅游项目——康桥恬园,投资3.99亿,占地4790亩,预计2020年竣工。据悉,业主之所以选址在易地扶贫搬迁房屋的附近,是考虑到农家旅游项目发展起来后,能够为搬迁的困难群众增加收入。

今年76岁的董桂先一家于去年11月搬进了新房,年底实现了搬迁脱贫。新家的院坝干净整洁,有崭新的红色木门,屋里墙壁也粉刷得亮白,坐在房前的凳子上,董桂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董桂先和78岁的老伴一起生活,家里缺乏劳动力,收入主要来源于“康桥恬园”项目的占地资金,每年大约有1600元,此外还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一年总收入约有4000元。

“新房子稳当,不落石头,真好!”董桂先说,先前她可没想到自己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未搬迁前,老两口住的是土墙房,一下雨就漏水,因房屋建在山脚下,两人还总担心滑坡、泥石流等,可谓提心吊胆。现在搬进了新房,老两口不仅住得舒服,还可以看见屋门前漂亮的湖光山色,日子更多了几分惬意。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补偿占地、雇村民打工、旅游带动等方式,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让已脱贫的群众不再返贫——这样的情形,不仅仅出现于威远县界牌镇桥凼村。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针对搬迁人口致贫原因,在搬迁安置工作启动时同步规划后续脱贫措施,因村因户因人细化落实好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后续发展举措,确保了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落实补助:贫困户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

东兴区顺河镇庙坡村6组村民邓开学一家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只有他与妻子两人,年龄较大,缺乏劳动力,因病、因残致贫,目前夫妻俩居住在山脚下的一处串架房屋内,不仅住房不安全,饮水、生产生活都十分不便。

“没得办法,只有住着,就希望新房子早点修起。”去年年底,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后,邓开学一有时间就要去现场看一看施工情况。如今,看着房子的主体工程已经建好,正在修建配套设施,他想搬进新房子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易地扶贫搬迁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按照政策,邓开学一家规划的新房子有50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自筹100元的标准,邓开学一家自筹了5000元。庙坡村村支部书记甘启友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按家里人口,合理规划建筑面积,其中50平方米、75平方米、100平方米居多,家里有5口及以上人员的,建筑面积就相对较大,规划住房面积为120平方米,超过100平方米的部分不再进行自筹,确保贫困户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全市共到位各类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11760.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6812.8万元,专项建设基金2018.5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2929万元,有力保障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的资金需求。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5171万元,完成住房建设1995套,涉及5394人。

接下来,内江将督促各县(市、区)按照省、市规定的时间节点,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确保10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强化后续扶持,统筹考虑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落实好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后续发展扶持措施,突出抓好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陈春燕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