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民所急,扶贫扶到“心坎”里

www.scol.com.cn (2018-11-02 09:41:52) 来源:内江日报
编辑:周海波许秀莲  

急民所急,扶贫扶到“心坎”里

——记威远县高石镇禾丰村驻村农技员郑才蓉

郑才蓉了解李孝彬的种植情况

郑才蓉看望吴群芳

驾车驶下内威荣高速公路威远出口,沿资威路往资中方向行驶约1公里,就能看到一块写有“禾丰村”字样的碑石。顺着崭新的沥青公路一路向前,长势良好的枇杷果园分列两旁,远处的特种水产养殖堰塘在阳光下,波光粼粼。

“这几年,我亲眼看着村里一天天地变样。”2015年9月开始,威远县植物检疫站站长郑才蓉就来到威远县高石镇禾丰村担任驻村农技员,她扎根基层,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一起,进村入户,为贫困群众送技术、送产业、送温暖,助力并亲眼见证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一步一步成为如今人人称道的省级“四好村”。

今年7月25日,郑才蓉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先进个人。

■ 送技术 培养出24名农村家庭能人

“过去种植技术不成熟,走了很多弯路,自从郑老师来了后,搞西瓜种植就有了底气。”11月1日,阳光灿烂,禾丰村9组村民李孝彬屋里屋外忙碌着。院坝宽敞整洁,墙角一棵大黄桷兰树,枝丫纵横,生机盎然,给小院平添了几分意趣。

今年50岁的李孝彬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年间从事煤炭行业,造成腰椎错位,常年腰部疼痛,其妻刘俊平因常年务农,身体状况也较差,其母李倪忠已91岁高龄,需要人照顾。“一家人老的老,病的病,又没有好的务工方式,务农又缺技术,所以才穷。”李孝彬说。

为了改变生活窘境,李孝彬尝试过多种方式。2014年,看到有外地人到村承包土地种西瓜,搞得红红火火,李孝彬也动了心。他借钱流转了50亩土地用于西瓜种植,却因技术不成熟、交通不便、市场行情较差等多方原因,第一年他便亏损了近10万元,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要不是因为流转土地的年限问题,我都想不干了,好在郑老师来了。”李孝彬说,郑才蓉驻村以来,多次到他家中走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他的西瓜种植情况,给他送来合适的化肥和适用的农药,同时教他科学种植技术。

在郑才蓉的帮助下,李孝彬的西瓜种植渐入正轨,按照每亩年产值7000元计算,李孝彬的西瓜基地年产值达35万余元,2016年底,李孝彬一家便成功脱了贫。

今年5月,李孝彬发现自家的西瓜有小部分叶片出现泛白、萎缩的情况,因不懂是怎么回事,便立即拨通了郑才蓉的手机,“和郑老师说完,她马上就来村上了,还带来了农药。”李孝彬说,经过郑才蓉的实地查验,发现是“白粉病”,若不及时救治便会快速蔓延,“当天,郑老师就给我讲了打什么药,怎么打,一周后,西瓜的病症就基本解决了。”

而郑才蓉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一周后,又到李孝彬的西瓜种植基地回访,发现“病情”确实得到控制后,才放心离去。

“李孝彬的西瓜基地每年还能吸纳2-3人务工,同时还带动着周边5户村民种植西瓜。”禾丰村“第一书记”古正贤说,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农村家庭能人,李孝彬不等不靠,在郑才蓉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而李孝彬的转变,只是郑才蓉在禾丰村进行农村家庭能人培养的一个例子。通过郑才蓉3年的尽心尽力培养,如今禾丰村已有24名农村家庭能人,同时带动了258名小面积种植养殖“新星”。

■ 送产业

大头菜种植填补播种空闲

“近些年村里已经不种小麦了,每年9月-12月期间,村里的土地大都处于闲置状态,我就一直想着怎么把这段时间也利用起来。”古正贤说,通过与郑才蓉和村两委沟通后,计划定下了大头菜种植。

郑才蓉告诉记者,大头菜种植易操作,所费人工较少,种植技术也相对简单,更容易为村民所接受。

2017年9月,郑才蓉到村向广大村民宣讲大头菜种植,以及秋季播种的注意事项。不久,200余亩大头菜在禾丰村各处播种,涉及全村12个村民小组,60余户村民。

“大头菜亩产量3000余斤,按照平均每斤0.3元的价格,亩产值有900余元。”郑才蓉说,村里与高石镇一家企业合作搞大头菜种植,由企业提供优质种子,成熟后,再由企业回收,村民不用担心销售问题。

驻村以来,通过农民夜校和走访等,郑才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运用自己所学,投身农业,将自己所得全部教给了广大群众,让他们学会科学种养。但她也有不懂的时候,每每此时,她便查资料、问有关专家,直到将问题弄懂、吃透,再传授给群众。在她的努力下,除了大头菜,禾丰村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枇杷产业、无花果产业也蒸蒸日上。

在古正贤看来,郑才蓉驻村,难得的是一份对贫困群众坚持不懈的帮扶之心。“她有眩晕症,有次生病了在医院打吊针,群众给她打电话问一些技术问题,她都会先给群众讲如何做,好转后又到村实地指导,从2015年到现在,3年了,特别不容易。”

■ 送温暖

贴心帮扶真情洒满农家院

一条水泥路,直接通到了10组村民蔡英家的大门口。

房子是崭新的琉璃瓦房,干净平整的水泥院坝旁,栽种着几十株蔬菜。屋里,蔡英正在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吴群芳,从窗户往外看,一眼就能瞧见大门旁挂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明白卡,在阳光照射下很是耀眼。

看到4个月前,被医院诊断为“植物人”的吴群芳,郑才蓉不免想起刚见到她时的情景。“她当时坐在轮椅上,话也不怎么说得清楚了,我们去关心她,慰问她,拉着我的手就哭得不得了。”,郑才蓉说,第一次走访时,吴群芳一家尚住在破烂的土墙房屋中,衣着破旧,看起来格外可怜,让她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当天回家后,她便将家中的衣物翻出,找出适合吴群芳穿的,整齐打包好,再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一起拿到村上,送给了吴群芳。“她家中情况特殊,没有劳动能力,只能政策兜底,别的地方我可能帮不上忙,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她一些生活上的帮扶。”

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D级危房改造,吴群芳一家于2017年底搬入了新家,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吴群芳每年可得各类补贴共计5000余元,由女儿蔡英在家照顾。而郑才蓉则多次前往吴群芳家中走访,关心她的生活情况,给予她一定的生活帮助。

与吴群芳一样,得到郑才蓉在生活上帮助的村民还有很多。郑才蓉还曾将在上大学的儿子带到村里一起走访,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我儿子也通过他的同学,常常将他们的一些尚好的旧衣物捐赠给村里的贫困群众,也算是和我一起扶贫了。”郑才蓉笑道。

如今,禾丰村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收入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穷山村,经过郑才蓉和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尽心帮扶,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各类产业蓬勃发展,村里70户171人实现脱贫,全村也于2016年底退出贫困村行列。(许秀莲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