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江赴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周伟

2019-11-28 09:25:47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张小丽

扶贫一年多,瘦了十多斤

尽己所能,多为村民办实事

——记内江赴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周伟

周伟(左二)给当地村民宣讲卫生常识。(受访者供图)

周伟参与扑火(受访者供图)

尽管心里有底,但在去凉山扶贫之前,90后小伙周伟对这片土地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地域风情上:那里地广人稀,山高水美。

2018年6月,在市中区农业农村局从事纪检工作的周伟,作为内江选派的186名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之一,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在雷波县山棱岗中心乡泽拉挖拖村,周伟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用脚步丈量了通向149户村民家的道路后,他才深刻感受到这美景背后掩藏的贫穷与落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此后的驻村工作中,周伟发挥本职优势,为彝族同胞办实事、解难题,并通过农民夜校把党的好政策和致富好经验传给彝族同胞,一点点拔除他们思想里的“穷根”,尽最大努力,为泽拉挖拖村的致富奔康之路扫清障碍。而他自己,在赴凉山17个月后,体重居然暴减了近20斤。

■ 赴凉山17个月 ■

他学会的第一句彝语是“谢谢”

11月20日是彝族年开始的日子,雷波县放假3天。已经一个多月没休假的周伟,趁此机会回了一趟家。除去路上的时间,他实际在家仅有一天多。

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雷波县今年就要脱贫摘帽。这一年多时间以来,全体扶贫干部都铆足了劲,协助当地胜利夺取脱贫攻坚收官战。加班成常态,帮扶干部们常常周末都坚守岗位,通宵达旦整理各种资料。周伟也不例外。

他所在的泽拉挖拖村,距离雷波县城 65公里,距山棱岗中心乡政府驻地 3.7 公里。从县里到乡上,车程要一两个小时,沿途都是盘山公路,车行其间,随时可能滑落的飞石和路边深不见底的悬崖,都让人心惊胆战。从乡上到村里的路,亦是如此。

村里几乎找不出一块平地,村民的房子都建在山坡上。在去凉山时,周伟特地选购了一双新鞋,结果不到3个月就走脱了底。

彝族同胞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习惯不同,加上语言不通,初到凉山时,周伟常备感不适。

那时正是仲夏时节,山区频繁降雨,塌方、泥石流是家常便饭。周伟驻村20来天后的一天下午,天气骤变,狂风肆虐,暴雨倾盆。与泽拉挖拖村相邻的田家湾村遭遇山洪暴发,几户村民的房屋顷刻被冲毁,数十人无家可归。

接到通知后,在乡政府号召下,周伟和其他帮扶干部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展开救援。越过被碎石、泥沙、断枝、残根等阻碍的险路,抵达受灾现场,周伟和众干部一起,协助安置灾民,抢搬物资,疏通房前屋后的沟渠……抢险救援工作一直持续了5个多小时。

“卡莎莎!卡莎莎……”面对参与救援的干部,一位受灾村民口中不断重复这样的句子。

周伟听不懂彝语,但他猜这应是表达感激之意。后来,当地人告诉他,“卡莎莎”在彝语中是“谢谢”的意思。这成为周伟学会的第一句彝语。

村民的笑容温暖了周伟,同时也让他备感肩上的责任之大。那天深夜,他在驻村工作日记中写道,“在凉山,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与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作斗争,但艰苦恶劣的条件绝不能成为我们畏战退缩的理由,共产党员应该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帮扶干部应该始终和凉山人民站在一起。帮扶干部要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要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

艰苦和不适被责任和使命代替。此后的工作中,无论是进村入户走访民情,搜集资料,还是抗洪抢险、扑救山火,周伟都努力冲在前面。工作之余,他还抽空找当地干部和村民学习一些日常彝语。如今,他已可以用简单的彝语和当地村民交流。

这次回家,母亲说周伟瘦了不少。周伟上秤一看,原来快到130斤的体重,只有不到110斤了。

■ 办实事暖民心 ■

彝族同胞把感恩标语写上墙

周伟去凉山时,距离泽拉挖拖村拟退出贫困村达标验收不到半年时间。经过前期脱贫攻坚,村里的道路、基建等各项设施已基本完善,并发展了700亩核桃产业,年产值14万元。

该村149户村民,其中贫困户达92户。周伟经过一番走访了解到,这些贫困户中,约有70%的户主是有劳动能力的。但由于超生严重,不少家庭有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直接拉低了人均纯收入。

为了进一步帮他们增收,周伟和其他帮扶干部一起,协调土地,助推该村发展竹产业1080亩、花椒500亩。

但产业发展需要时间。除了落实“以奖代补”等各项帮扶政策,如何帮助村民们尽快实现增收,是帮扶干部们思考的难题。

广东佛山市对口帮扶雷波县,该市顺德区有不少制造业工厂,面向凉山招收工人,但由于过去交通不便,不少村民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不愿外出。为此,周伟经常通过微信、入户走访,把外界信息传递给他们,动员他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周伟的动员下,去年11月,年轻女孩额其有洗和额其阿洛第一次走出大山,分别去了顺德两家工厂务工。厂里管吃管住,每个月基本都有5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如今,两人已在工厂工作了一年时间。额其有洗喜滋滋地告诉周伟,“过完彝族年,我还是要回厂里打工。”

由于信息闭塞,不少村民都没有办社保“一卡通”,不仅看病多花钱,像退耕还林补贴、低保以及各类政府转移性收入都无法领取。

去年彝族年,当地放假7天。周伟抓住村民们返乡团年的机会,挨个上门搜集资料,帮助他们拍照、完善手续,再上传到人社部门的手机APP上。短短几天时间,就帮助村民们办理社保卡500多张。

2018年,泽拉挖拖村如期退出贫困村。前任村主任黑纳什莫带头用汉语在房子上写下“共产党万岁”的标语,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搞活农民夜校 ■

他一点点拔掉村民思想“穷根”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但在凉山,这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村民放任孩子辍学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泽拉挖拖村有个孩子叫沙马尔格,上初二时,他说不想读书,父母就任其在家里玩耍。为了让孩子复学,周伟和当地村干部上门做了三四次工作,最终才让其父母改变观念,敦促孩子继续上学。

在周伟的坚持不懈跟进下,全村控辍保学工作得到巩固,全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全部入学接受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意识到这一点,周伟决定利用农民夜校,把党的好政策和致富好经验传给村民。

一开始,村民积极性不高,每次都只有十几人参与。周伟就征求村民意见,问他们想听什么内容。有村民想学养兔子,有村民想进一步了解核桃嫁接知识,还有的村民想了解外面的信息……根据村民们的兴趣,周伟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夜校内容。除了自己授课,他还邀请当地乡干部一起参加。每次授课,他还同时宣讲党的各项扶贫政策。

如今,每月两期农民夜校在村里常态化开展,每次都有三四十名村民前来听课。村民莫色孜孜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尝试养兔子,短短一年就赚了一两万元。

今年彝族年之前,周伟联系爱心人士为村民募捐到200余套冬装,让村民们赶在年前穿上了暖暖的冬衣。

“虽然如今村民们不缺衣少食,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周伟说,在凉山的任期还有一年多时间,他要尽己所能,为村民多办点实事。(张小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