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曲”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2020-05-27 09:17:58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邹明

“三步曲”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东兴区椑木镇红林村脱贫攻坚侧记

红林村新貌

村道四通八达

走进东兴区椑木镇红林村,远处,小洋楼镶嵌在绿水青山间,近处,池塘里鹅鸭成群,鱼翔浅底。路边,翠绿的桃树挂满红艳艳的油桃;西瓜棚里,绿色斑斓的麒麟西瓜挺着圆圆的肚子……好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红林村村主任伍贤辉说,红林村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以前路不通,水不畅,气未输,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那时,全村620户农户中,低保对象就有45户53人,五保人口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79人。

“如今的红林村,路通、水畅、产业兴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是国家政策好,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让红林村大变样。”伍贤辉说道。

扶贫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多年来,贫困落后的红林村一直是市、区、镇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2016年1月13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活动在红林村启动,拉开了市、区、镇各级帮扶的序幕。第二天,红林村“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项目由某建筑有限公司承建的消息传遍全村,1月15日,红林村“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红林村村民不会忘记一个人,那就是第一书记郑燕。

2015年8月31日,郑燕正式担任红林村第一书记。从怯生生地敲门入户,到跟村民熟得像一家人;从被贫困户的危房震惊,到成功申请36户危房改造项目;从不知如何帮困脱贫,到创办合作社带领全村人致富;近5年的农村工作,让这个青涩的“第一书记”变得越来越成熟。

郑燕以红林村为家,每月在村时间超过22天。村民邓祥永,是她的结对帮扶户,也是她跑得最勤的一家。邓祥永的儿子邓志良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邓祥永夫妇负责抚养上初中的孙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一次走访时,郑燕发现邓家房屋破损严重,决定将邓家纳入危房改造。经过积极协调争取,邓家的住房换上了新颜:维修加固,贴上了瓷砖,屋顶换成了琉璃瓦。平时,郑燕常给他们送去米、油、衣柜、桌子、棉被等物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鼓励他们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劳致富,并为邓祥永已经毕业的孙子邓勇联系到城区学习理发。如今,邓勇已有了收入;邓祥永的儿子邓志良被安排到农村公益岗位,协助村上负责卫生保洁工作,每月有固定工资;两位老人早已纳入低保,让他们安度晚年。

办一件件实事,暖一户户民心。4组的吴勤仙,如今一见到郑燕就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感激之情。从第一次走访了解到吴勤仙身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开始,郑燕积极为吴勤仙联系医院检查身体,并协助申请了门诊慢病补偿,将其纳入低保。

郑燕初进红林村时,部分村民总是巴望她送钱、送物,存在“等、靠、要”思想。郑燕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物质扶贫结合精神扶贫成为她的“必修课”。在她担任第一书记的近5年时间里,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开办农民夜校,开展政策宣讲和有奖知识问答,坚持入户宣传讲解,强化感恩教育,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增强他们自力更生和自主脱贫的意识。一系列扶志扶智“课程”,激活了贫困户们的内生动力。

今年59岁的郭友才于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郑燕了解到,郭家4口人,妻子和大儿子有智力障碍残疾,次子才15岁,正在内江读初中。致贫原因是长期治病、缺技术,特别是缺乏种植技术,个人思想比较保守。

郑燕和村两委、帮扶责任人经多次走访后,发现郭友才愿意发展种植、养殖业,便很快为其制定了帮扶计划:发展家庭产业,争取政策兜底,参加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

在爱心人士、帮扶单位和产业扶持项目的支持下,郭友才养殖红林鸡5批次150余只、羊4头,并发展了青豆种植。同时,借用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9000元,入股内江市东马禽业有限公司,每年享受固定分红不低于10%。2016年底,又让郭友才当上了红林村卫生保洁员,每月可增加收入400元。协调郭友才的大儿子加入本地建筑队,帮助村民修建房屋,增加家庭收入。

担任第一书记至今,郑燕用脚步丈量红林村每一寸土地,用热心肠温暖每一个贫困家庭,被村民誉为“脱贫天使”。

千方百计强基础 打通脱贫致富瓶颈

红林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约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5亩,其中:旱地705亩,水田590亩,人均耕地0.79亩。这组数据,早已刻进郑燕心里。

每天早出晚归,郑燕初任红林村第一书记时,只用了半个月,就走完了红林村10个村民小组,收集到了57户精准扶贫户的资料,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帮扶措施。

郑燕明白,在帮扶的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每一户都将面临一系列难题,需要汇集各方力量,才能更快扶出成效。

走访中,郑燕发现,每到下雨天,红林村的道路泥泞不堪。郑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决心要解老百姓出行难问题。于是,她与红林村驻村工作队员兰维强一起为修路“跑”资金。

红林村的道路建设,得到各级领导大力支持,解决了资金68万元。如今,水泥便民路通到了红林村446户村民的家门口,实现户户通,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受到了老百姓赞扬。

多年来,以农为主的红林村因缺水靠天吃饭的现状,制约着村民们的农业生产。

2017年以前,狗脚子电灌站是全村“吃饭的本钱”。每到春耕抽水季节,电机需要多个民工从村办公室抬到两公里以外的大清流河泵房安装、维修。郑燕和兰维强和村两委干部积极协调市农业局(现市农业农村局)解决资金30余万元,重新更换变压器、水管等设施,实现了智能化抽水,解决了红林村的灌溉问题。

红林村党支部书记李霞告诉记者,郑燕担任红林村第一书记的近5年时间里,协调东兴区政府办、农林局、文广新局、交通运输局和多家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红林村脱贫攻坚。近5年来,她和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一道多方协调,为红林村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帮扶资金共1400余万元。

发展产业摆脱贫困,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路修好了,灌溉问题解决了,瓶颈打通了,发展产业成为红林村摆脱贫困、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关键。

在投入100万元的“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项目基础上,又成立了红林水产养殖专合社,贫困户入社按股权分红,打造了精准扶贫新模式;引进东马禽业业主参与经营林下鸡养殖,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6万元,贫困户每户增加7200元;发展不知火种植1625株,以及水蜜桃、新加坡脆李等特色水果300余亩……这些产业都给村民带来了好收益。

2017年,红林村成功退出贫困村。

从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到如今实实在在变成了“红火村”,红林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9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甫林,原有3间破旧不堪的土坯瓦房,而今变成了3间砖混结构的青瓦房;4组黄学芬3间屋顶严重变形漏水的小瓦房,变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房……这是产业聚集区的农房新颜;在实施厕所革命的PPP厕污改造项目中,全村累计实施改造184户;村民们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

过去,村里人根本没有“健身”的概念。现在,红林村已经修建了多个健身场地,配置了相应健身设施、器材以及广场舞电视、音响设备。傍晚,村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集聚在健身场地唱歌跳舞,锻炼身体,欢声笑语洋溢在红林村。(邹明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