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发轮镇田家村第一书记张兴科扶贫小记

2020-05-28 09:19:08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村庄变样,初心未改

——资中县发轮镇田家村第一书记张兴科扶贫小记

曾经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张兴科(左二)和驻村工作队在刘子明(左一)家中走访

张兴科(左二)和驻村工作队在朱建文的柑橘种植地了解情况

5月22日,久旱之后的一场降雨,让空气清新了不少。驱车行驶在田家村的公路上,张兴科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起了村里的情况,很明显,村里的一切他早已烂熟于心。

2017年5月,到资中县发轮镇田家村任村第一书记前,张兴科是资中县森林公安局的一名普通民警。3年后,这名“85”后村第一书记成了群众称赞的好书记,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也摇身一变,成了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村。

致富路通到家门口

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蜿蜒向前,轿车、小货车、摩托车、三轮车不时驶过,掀起阵阵凉风,路边的野花野草也跟着起舞。而3年前,田家村没有一寸水泥路,车辆经过时,车轮卷起的泥土飞溅至路边,行人避之不及。

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田家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83户10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92人。

2017年5月,随着上一任第一书记孙诗建任期届满,主动请缨的张兴科当上了田家村第二任第一书记。他接过扶贫“接力棒”,也接过了实现全村人多年夙愿的重任。

“当时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张兴科说,没有路,村里人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农业生产需要的物资也难以运进来。果子熟了没人愿意上门收购,即使来了,价格也被压得很低,别处卖一块,田家村的只能卖几毛。修路,是村民们最大的愿望。

一定要把路修通!张兴科暗下决心。他东奔西走,为村里争取到了300余万元项目资金,又向派员单位争取到2万多元,剩下的则需要老百姓自筹。然而在这个环节,张兴科遇到了难题。

“有的人说,我们都是贫困村,为啥还要自己出钱。”说起部分村民不愿筹资的理由,张兴科很是无奈,他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一次又一次地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最终还是让大家都心甘情愿地交了钱。

2018年3月,2组一户村民的家因不在规划的公路边上,于是他不同意交钱,张兴科和干部们反复给他做思想工作,好不容易让他交了钱,没想到几天之后他来到村委会,硬是把钱要了回去,理由依旧是:公路不从他门前经过。

这次修路的总长约4.8公里,涉及170户村民,所有人都把钱交了,只有这户村民把钱拿了回去。

“那你们接下来怎么办?”

“怎么办?还是只有上门做工作噻!”说这话时,张兴科无奈地摇着头,“远远地看到我们去了就把门关了,要不就走开了,见都不想见我们。”

找不到本人,张兴科们就通过他的子女家属作劝导,通过其他方式和村民拉近关系。

又一次上门时,驻村工作队队员发现这户村民家正在晾晒红薯粉,便一次性购买了几十斤。趁着他高兴的当口,张兴科和干部们再次向他提起交钱修路的事,村民很干脆就答应了,第二天就来村委会交了钱。

截至目前,田家村已经修了近9公里的水泥路,是发轮镇公路硬化率最高的贫困村。此外,村里还整治了堰塘3口,修建了卫生室、文化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村民生活更加便利。

产业兴旺鼓腰包

公路修通了,全村的产业发展也有了动力。条条水泥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

久旱之后的降雨,仿佛一场甘霖,让干渴的大地瞬间充满了生机,许多果树似乎在一夜之间发出了新梢。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都铺满了绿色的希望。

张兴科告诉记者,田家村以前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脱贫攻坚以来,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们经过研究考察,决定借助原配龙镇种植柑橘的历史和优势,引导村民发展柑橘种植产业。

“最初他们不愿意种,觉得果树周期长、投入大,自己又没得技术,关键是道路不通。”张兴科说,村里的公路逐渐修通后,加上有专门的驻村农技员传授果树种植技术及其他产业配套,村民渐渐打消了疑虑。现在,家家都成了种植户,“截至目前,全村柑橘种植面积有800余亩,今年投产的有400余亩,成了田家村最大的产业,群众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在田家村7组一片茂密的春见林里,村民朱建文和妻子正在疏果,他们挎着小桶扒拉着树枝,将品相不合格或者密度过高的果子悉数摘掉,以保证每一株春见都有好的产量和品质。

“朱大哥,你们在疏果啊,今年果儿结得怎么样嘛?”远远地,张兴科的声音就传到了朱建文耳朵里。

朱建文拨开挡在眼前的树枝,快步来到土坎上,笑眯眯地招呼着走向自己的张兴科和两名驻村工作队员。

今年50岁的朱建文早年在外打工,见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几年前回到田家村,借助村里发展柑橘产业的规划以及农村公路的建设东风,他的种植产业越做越大,目前已经种了14亩柑橘树,有大雅、春见、资中血橙等品种。

2020年1月,朱建文种植的5万多斤春见进入采摘期,但因为品相不佳价格始终没能如意,迟迟没有卖出去。张兴科走访时得知了情况,便给朱建文做思想工作,劝他尽早出手。

“幸好当时张书记来给我说了,喊我早点卖,要是再拖久点,估计就卖不出去了,去年的心血就要打水漂了。”朱建文说,果子后来被甘肃一位水果收购商买了去,他因此收益10余万元。

顺着条条土坎,朱建文领着驻村工作队查看了自己的另几片果林,一路上,他步伐矫健,充满自信。因为管护得当,他的果树长得好,果子也结得好,驻村工作队员连连称赞。

像朱建文一样,因为发展柑橘增收致富的案例,在田家村还有很多,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通过村里的产业找到了脱贫路子。

依托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领到了兴津、资中血橙、大雅等柑橘种苗,同时还领到了黑山羊、鸡苗、兔苗等扶贫物资,养殖业有了发展底气。

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突破。张兴科告诉记者,村里将5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的一部分入股资中县鑫源水果专业合作社,一部分用于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依托这两个项目,田家村每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

真情帮扶暖心窝

“刘大爷,在屋头没有?”还没进到屋里,张兴科就扯着嗓子喊了一声,他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径直来到7组脱贫户刘子明家中。听到呼唤,刘子明应了声,接着慢慢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刘子明今年71岁,身体瘦弱,曾在干农活时摔伤手脚,只能依靠助行器行走。其子刘武德打零工挣钱,儿媳离家出走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因原本的土坯房破败不堪无法住人,一家四口只得居住在废弃的村小教室里。

2018年1月,了解到刘家情况的张兴科,想方设法为他们减轻负担,他多方协调申请,为刘武德及其子女也办理了低保。同年,刘子明被列入了D级危房改造名单,获得了2万元建房补助款,但建房资金仍然存在缺口。

“一定要想办法帮他们筹钱。”张兴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四处打听,最终决定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为刘子明筹集资金。张兴科将刘子明一家的情况及相关照片上传到了扶贫网上,将链接发到了朋友圈和部分微信群,派员单位也积极响应、广泛动员,很快就为刘子明筹集到了5800余元捐款,补上了建房的资金缺口。

此外,刘子明一家还领到了仔兔、小羊、果树苗等扶贫物资,拓宽了增收渠道。2019年,刘子明一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991元,成功脱了贫。

刘子明不善言辞,对张兴科的评价,他只有一个字:“好!”

说张兴科好的,不止刘子明一人。

1组村民朱桂和的儿子几年前因为出车祸伤了腿,出行只能靠轮椅,接送孙子上下学的任务就交到了朱桂和手上。朱家门口到公路之间是一条长约20米的泥巴路,路面不平且狭窄,三轮车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很不安全。2018年,张兴科向帮扶单位汇报了情况,争取到2000元资金,修好了这段便民路。

年过八旬的脱贫户钟金玉,因为年纪大,不便把土鸡蛋拿到集市上卖,张兴科就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单位工作群里帮她销售,减少了老人的麻烦。

“张书记来了后,村里的变化老百姓有目共睹,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好。”田家村党支部原书记刘金和说。

路通民富村容改,田家村彻底变了样,但张兴科的初心却未曾改变——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姜晓凤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