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三年,他的脚步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2020-06-24 10:43:04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姜晓凤

驻村三年,他的脚步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记资中县罗泉镇獐子坳村第一书记何昆

何昆(右)了解养羊情况

屋后的山体滑坡整治后,潘清连(左)心里踏实多了

何昆(左四)和村干部走访村民

何昆(左一)了解养牛场建设情况

6月18日,天气难得的阴凉舒爽,资中县罗泉镇獐子坳村第一书记何昆和村里的干部们走在入户走访的路上,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他工作了三年的地方。

獐子坳村位于罗泉镇政府东南方,山地、林地较多,村里基础设施滞后,依靠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乡亲们增收困难。2014年,獐子坳村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在何昆等众多驻村扶贫干部以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獐子坳村仿佛“翻了个天”。今年,表现突出的何昆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

A打通致富路

“我们修的路4.5米宽,会车完全没问题。”指着脚下的公路,何昆一脸骄傲。

公路宽敞平坦,两侧修建了排水沟,路随山势起伏,弯进树林,通向村子更深处。

2017年5月,来自资中县城建监察大队(现资中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何昆从上一任第一书记蔡刚手中接过扶贫接力棒,担任獐子坳村新一任第一书记。

刚到村里时,人生地不熟的何昆有些犯难,但在走访收集信息时,他很快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当时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不管走到哪里,几乎都会有老百姓说这个事情。”村民强烈的修路愿望,成为何昆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但也像一头“拦路虎”,给他出了不少难题。

2017年9月19日,在完成全面走访工作后,何昆和村干部们召集全村村民召开了动员大会,主要讲的就是大家都关心的修路事宜。

“一部分由财政补贴,另一部分需要村民自筹,算下来大概是每人900元。”何昆回忆道,当他把情况向在座村民说了之后,大家的意见却不像“想修路”那样统一。

实际上,多年前村里曾修过路,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修成。11组一户村民年近六旬,他担心“旧事重演”,一直不肯交钱。何昆和干部们三天两头往他家里跑,去了不止10次,给他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他才渐渐转变了思想,把修路的费用交了。

“作为第一书记,我也是獐子坳村的一员,我要首先表示支持。”一次动员大会上,何昆带头捐款1000元支持修路,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们也纷纷响应。村民看到了干部们的诚意,积极交钱的人多了起来。

开会动员、入户动员,何昆和干部们磨破了嘴皮,磨破了鞋底,用了半年多时间,才收齐村民的集资款。

收钱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动的小故事。何昆说,有些人有些事,他现在依然印象深刻,比如3组的贫困户陈光绍,本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其妻是智力障碍患者,儿子外出务工多年没有消息。家里的土墙房倒塌后,陈光绍和妻子只能借住在亲戚家中,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为了支持修路,他把家里的小牛卖了,一次性交清了2700元的修路集资款”。

2018年8月,长4.4公里、宽4.5米的进村主干道正式动工。而截至目前,全村的水泥公路总长已达12.53公里。

“致富路”修通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稳步推进。何昆还记得,刚驻村时,村里没有村办公室,每次开会都在村干部家里。于是,他找到帮扶部门资中县住建局,协调申请到18万元的资金支持,修建了崭新的村办公室。随后,村文化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也相继落成,30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也为老百姓的休闲健身提供了场地。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何昆还争取到60万元资金整治6口堰塘,解决农户生产用水困难。

B兴起致富业

獐子坳村共有364户1080人,其中贫困户51户145人。何昆认为,要实现脱贫奔康、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最有力保障。

“我们还是要打打广告,把养牛场的规模、我们的合作模式对外宣传一下……”在獐子坳村的养牛场里,何昆和村干部们讨论着,计划将养牛场对外出租,寻找合作伙伴。

2019年,何昆和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将60万元财政补助金,加上20万元的社会资本用于建设养牛场。2019年7月,占地约5亩的养牛场正式动工,当年底完成建设。据介绍,养牛场共有252个栏位,可以同时饲养252头牛,顺利招商投用,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在此之前,为了拓宽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2017年~2019年,村里将40万元产业扶贫周转金入股了当地一家养牛场,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84万元,其中70%都分给了村里的贫困户。

在獐子坳村路边的林地坡地上,常能见到油茶树。何昆说,这也是村民增收的一项产业。

根据村里山地、林地多,耕地少的特点,多年前村民就有了种植油茶的习惯,但因为管理和技术等原因,油茶长势不尽如人意,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2000亩减少到了1300亩左右。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热情和管理水平,何昆从县里请来了专家,对部分土壤作了取样检测,又请到农业专家来讲解油茶种植技术。何昆还配合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带动6户党员贫困户脱贫致富。

9组村民吴运清今年57岁,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车祸致腰部受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外出务工的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得益于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身为党员的吴运清从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每年300元的保底分红,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今年受疫情影响,吴运清的妻子没有外出务工,没了经济来源,这个家庭存在着返贫风险。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何昆和村两委开会讨论后,决定为吴运清安排公益性岗位。今年5月,吴运清正式上岗,负责村公路的清洁卫生,每月可为家庭增收500元。

此外,村里还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发放了黑山羊183只、猪崽32头、鸡苗4634只,以及血橙、大雅等柑橘树苗上千株,种植面积近300亩。

产业兴起来了,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截至目前,獐子坳村已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92万元。2019年,村里的贫困户全都顺利脱贫,獐子坳村也退出了贫困村行列。

C过上好生活

精准扶贫,重在准和实;全面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对10组脱贫户潘清连一家来说,何昆这位驻村三年多的第一书记,可给他们家解决了大麻烦,让一块堵在他们心头的大石头落了地。

潘清连今年68岁,2016年借助D级危房改造政策,新建了住房。房屋位于一处山坡下,今年5月一场暴雨后,屋后土坡被雨水冲垮,大量泥土冲刷下来掩盖了护坡围墙,还堵住了排水沟。老两口曾试图将泥土运走,但碍于身体原因,只能干着急。

何昆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潘家,仔细查看了滑坡的位置和情况后,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是要把垮下来的土运出去,另一方面,要对斜坡做硬化处理,防止再次垮塌。”何昆说出自己的意见,潘清连夫妻俩连连点头,但又为这项“大工程”的费用犯起了愁。

“不要着急,我来想办法,一定会帮你们解决的。”随后,何昆到帮扶部门资中县住建局汇报了这一情况,住建局领导高度重视,很快筹资3万元,用于潘清连家山体滑坡整治。

6月1日,整治工程正式开始。一周之后,潘清连家屋后的围墙、护坡都修建好了。记者看到,围墙有一人多高,原来的滑坡处也全部用水泥进行了加固,排水沟也扩宽了。

“现在下大雨也不用怕了,可以安心睡觉了。”潘清连笑得咧开了嘴,“我相当满意!”

实际上,“相当满意”,也是獐子坳村大多数村民对何昆的评价。

6组脱贫户潘清国今年64岁。在2019年他89岁的母亲去世前,一家人因为给老人治病导致了贫困。

2016年,潘清国享受了D级危房改造政策,住进了安全住房。还领到了黑山羊、鸡苗、树苗等多种扶贫物资。

在何昆等人的指导和鼓励下,潘清国将重心放在了黑山羊养殖上,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7只扶贫羊扩大到了现在的24只。他还自己扩建了羊圈,“羊倌”当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不少周边村民都来找他买小羊。

2019年,凭借种植养殖、村集体分红、儿子务工、政策收入等,潘清国一家实现人均年收入16756元,远超脱贫标准,顺利脱了贫。

“如今日子越来越好了,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还要感谢何书记这些好干部们。”潘清国总念叨何昆的好。

群众脱贫了,村子也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但何昆说,脚步不能就此停下。下一步,他们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獐子坳村的明天更加美好。(姜晓凤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