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挑大梁” 助农增收奔小康

2020-07-22 07:13:12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丁洁

山王镇坭河村鼓励并帮扶村民发展养殖业

游客在山王镇坭河村采摘基地采摘李子

隆昌市积极发展夏布生产 王斌 摄

威远县无花果产业园 王斌 摄

从今年3月起至6月底,内江重点实施“十大行动”,通过产业扶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数据显示,内江通过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新(改)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9万亩,新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帮助贫困对象发展特色种植业4335亩、养殖业75.57万只(头);协调解决原料供应、产品外销、口罩配给等问题,推进7个扶贫车间、5个扶贫龙头企业按期复工复产——

建基地,抓实产业发展

7月21日,威远县山王镇坭河村。

一大早,村民邓仲良就爬上屋后的山坡去果园采摘脆红李。此时,脆红李已进入采收尾期,之前来采摘的游人可是络绎不绝,几乎用不着他亲手去摘。“今年的樱桃收成还比较好,李子要稍微差一些。”今年70岁的邓仲良告诉记者,以前,他就一直栽植着樱桃和李子,近几年又新栽了脆红李,算下来果树栽植面积已有十余亩,今年,樱桃和李子的收益达一万多元。

坭河村地处山区,有水果种植传统和习惯,但种植规模小、技术差、效益低,加上生产用水缺乏,全村种植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雨养农田”的情况,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收入偏低。

2015年,通过召集村两委多次研究,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在对土壤、气候条件、市场环境多次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村上明确了以枇杷、李子种植为重点方向的产业发展规划。截至目前,全村村民新增脆红李种植150亩、枇杷种植100亩。建设小规模养羊场、养猪场各一个。今年,脆红李进入丰产期,销售额近5万元,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为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问题,坭河村动员群众积极利用产业发展周转金、贴息小额借款等政策启动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全村共向贫困户出借产业发展周转金31万余元,协助银行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5.5万元。同时,村支部利用农民夜校、家庭能人培养等机会,鼓励积极性高、条件成熟的村民发展水果产业。村里的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响应号召发展产业,引导群众参与。

2017年,村民谭宇在村支部的鼓励下,注册成立威远县贵宇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流转、使用土地150亩,在村内起到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带头引领作用。

根据村产业现状,村支部通过多方协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工作,成功引进业主投资建设威远县金良山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问题,村支部积极与专合社就用工进行协调并达成同等条件下重点倾向贫困户的共识。目前已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5个、季节性就业岗位40个,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近5万元。

坭河村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只是我市开展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在内江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重点实施“十大行动”,针对于产业扶贫方面的要求是,要克服疫情影响,加强贫困户生产资料供给,大力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打牢增收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种养、生态扶贫、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

记者了解到,内江通过建基地,抓实产业发展,在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建或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9万亩,新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新增现代农业园区16个,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加经营和工资收入。目前,全市127个扶贫园区覆盖249个贫困村;帮助贫困对象发展特色种植业4335亩、养殖业75.57万只(头)。

筑基础,抓实项目建设

新栽种的柑橘苗吐出碧绿的枝叶,清澈的碧水畔景观树散发出勃勃生机,工人们忙着除草、施肥——这是7月18日,记者在市中区全安镇花洞村的花城果乡生态农业园看到的一幕。

47岁的脱贫户韩正碧正是劳动者中的一员。2018年,韩正碧成功脱贫。去年5月,她将自家2亩多土地流转给了花城果乡生态农业园项目,并在项目动工后进入园区务工,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益。加上土地流转金等,一年总收入有3万多元,对此她挺满意。

像韩正碧这样将土地流转出来用于发展花城果乡生态农业园项目的村民,全村有504户。

据介绍,花城果乡生态农业园项目计划投资2200万元,流转土地1150亩用于发展柑橘种植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有水果采摘园、生态景观带、儿童乐园、樱花观赏基地、柑橘新品种培育区、停车场等,将以乡村休闲观光体验园为发展目标,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化集群式乡村旅游基地。目前,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700余亩,柑橘栽植500余亩,生态观光带、樱花观赏基地等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通过“土地租赁费用+产业基金分红+就地务工报酬”支付模式,花城果乡生态农业园项目实现了由短期租赁单一收益模式到中长期多元分红收益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村民收入将逐年递增,人均至少可以实现1年2万多元的收入。

据了解,除了引入企业开发旅游业外,花洞村还先后引进了多个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发展种养产业,形成了以柑橘种植、大棚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模式,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420亩,先后吸纳就业人口200余人次,为当地10多名脱贫户带来了稳定收入。去年11月,花洞村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整村退出。

找准好的项目,是开展好产业扶贫的关键。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内江筹措产业扶贫资金0.3亿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21个。已新建和改造提灌站6座,完成100%;新增农机动力3.16万千瓦,完成79%;改扩建或新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3个,完成60%;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24个,完成112%;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完成40%。

共战“疫”,促进复工复产

7月上旬开始,隆昌市双凤镇芭蕉村吉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贤海就逐渐忙碌起来。

吉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10月18日。村上利用产业扶持基金,与合作社合作发展花椒种植,合作社每年给予芭蕉村村委会不少于4800元的保底分红,此资金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发展花椒产业,助推芭蕉村如期完成了脱贫计划,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也带领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眼下,合作社种植的1500余亩青花椒经过精心栽培,最先挂果的300余亩花椒迎来了成熟期,亩产350-400公斤,产值达120万元。

“和我们预想中的情况差不多。”曾贤海把一筐筐新鲜花椒倒进烘房的灶上,脸上洋溢着笑容。据他介绍,疫情防控期间,花椒树的长势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不过,因为疫情原因许多村民无法外出务工,合作社便最大限度地吸收了一批当地闲散劳动力。

今年2月9日,曾贤海向政府提出了复工申请,基地于2月17日正式复工,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工人们早晚检测体温,严格消毒并要求佩戴口罩,同时实行分片区分散操作,既保障了疫情防控,又不误农时。

吉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遇到的情况不是个例。记者从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我市相关部门通过协调解决原料供应、产品外销、口罩配给等问题,推进7个扶贫车间、5个扶贫龙头企业按期复工复产。

产销对接,提升质量促销量

5月16日,东兴区郭北镇九根树村。全镇24名驻村第一书记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变身直播“带货达人”,和来自市区的10多名政协委员、网络主播一起走进桃园,向川渝网友推介九根树村的土特产“夏满蜜桃”,帮助果农畅通销售渠道,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6月10日至6月12日,乘着大力发展“地摊经济”的东风,威远县山王镇10余名第一书记带着土鸡蛋、土鸭蛋、李子、桃子、“一支箭”等本村的农特产品进城卖货,助农增收。在各自的摊位前,第一书记们卖力吆喝,前来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活动首日,短短两个小时便实现销售收入近1.5万元。

7月16日,资中县水南镇金华村2组的梨园里,第一届“采梨节”举行。

金华村第一书记李慧介绍,今年村里的脆梨预计产量约有3.5万公斤,为了推广和销售,便向派出单位申请组织干部职工进村采购。当天,20名帮扶责任人共采购脆梨200公斤……

网络信息时代,产销对接也有了更多的形式,各级各部门纷纷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各显神通进行推广。据介绍,今年3月以来,我市通过在产业扶贫上下苦功夫,宣传推广贫困村特色优质农产品1000个(次、件),开展“帮家乡——甜内江”帮扶计划,帮助部分贫困村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0公斤。

同时,内江围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茶叶、中药材、特色畜牧业、特种水产等优势产业,培育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506家;安排专项资金632万元,支持市中区、威远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改造提升扶贫村益农信息社301个。

扎实抓好产业谋划,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切实激发内生动力。内江正向着帮助贫困群众实现长期、稳定、有效脱贫的目标大步前行。(丁洁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