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古湖街道大云村脱贫攻坚小记

2020-11-27 09:45:49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丁洁

大云村: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隆昌市古湖街道大云村脱贫攻坚小记

村民在产业园区务工

桃花节游人如织

隆昌市古湖街道大云村,地处三镇(街道)交接地带,是川南地区典型的丘陵环境,地形多以坡坎山洼为主。2014年被纳入隆昌市重点帮扶贫困村以来,大云村奋起直追,致力于集体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2018年底实现贫困村整村退出。如今,正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大步前进——

路畅村美,小楼房随处可见

连片的秧田里,成群的白鹅和鸭子在嬉戏,不时发出此起彼伏的“欢歌”;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上,太阳能路灯提升着村庄的格调;居民的房前屋后,菊花盛放,花团锦簇;产业园里,务工的村民干得热火朝天……11月23日,记者再探大云村,所见之景令人眼前一亮。

几年前,记者曾到过大云村采访。那一次,因为走错了路,车子在狭窄的田间小道上不仅无法调头,甚至还被坑洼的田埂刮过底盘,所以对于大云村,算是印象深刻。

地处古湖街道、迎祥镇、龙市镇三地交界处,属典型的丘陵地带,早些年不要说户户通公路,就连通村公路也还是小路。村民出行,全靠双脚。

交通不便,影响的不仅是村民的出行。村民修房建屋,运输成本也贵,修建一栋房子,从村口运建材到家门口,3.5公里的距离,运费就要花1万多元,这数目都可以多修两三间房屋了,所以,当时村里有砖房的村民不多。

而如今,行走在大云村,家家户户的房子几乎都是楼房,一些条件好的村民,修建起了门口带花园的“大别墅”,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通村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照亮了乡村的宁静和温情。

文化小广场上,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文化宣传栏上,家风训诫内涵深刻;橱窗展示柜里,乡贤典型起着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如今的大云村,无论是从村容村貌还是乡村文化内涵上,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大云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引以为傲的改变。

村支部书记吴嗣平介绍,在各级帮扶部门、驻村工作队以及全村上下的积极努力下,村上先后建成水泥路9.6公里、便民路5.4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建设山坪塘9口、囤水田34条、砖砌化田坎33条共计1600米、提灌站1座,排水渠道1.13公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并提高了生产劳作成效;建成卫生室、电商室、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室,自来水、天然气、通信网络全覆盖,方便了村民生活;加大了文化院坝建设,安装健身器材和文娱活动器材,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建成停车场3个,沿村道安装路灯66盏,绿化美化道路2.7公里,修砌花台1300米、安装木栅栏1500米、种植樱花树3500棵、建成公共厕所1座、修缮入户路2.8公里,全力提升整体形象。

昔日的小山村,已在这场大建设中,华丽转身。

光伏发电,“飞地经济”促双赢

在大云村7组的一座山坡上,3组太阳能发电装置显得高端大气,村里人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的“宝藏”,尤其是阳光好时,这些面板能悄悄“生钱”。

大云村地形多以坡坎山洼为主,坡顶的土地贫瘠,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

7组脱贫户钟开全家里就有约0.2亩这样的土地。“山坡上,又不好操作,种点庄稼,收成也不好,不种呢,又觉得可惜……”大伙拿着这样的土地很伤脑筋。

大云村积极探索集体发展项目,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将光伏发电项目作为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2019年底,他们利用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流转了位于坡顶的1.5亩贫瘠土地,建成光伏发电场1处,通过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产生电伏输送到国家电网。这一项目有效利用村集体资源,促进了集体经济增收,增强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也就是说,钟开全家的这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土地,可以帮助他回收一些固定的流转费。同时,村上还拿出总收入的30%,对脱贫户按人头每年分红。

今年1月起,光伏发电场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今年8月,村里的脱贫户喜领分红收益,纷纷感叹这个“生意”做得好,不仅能够长久收益,而且绿色环保!

据了解,1-10月,村上的这处光伏发电场已为村集体挣得1.1万元的进账。

多产并进,群众增收乐呵呵

临近晌午,村民张清兰扛着锄头回家,准备给在上学的孩子做饭。这两天,她正忙着在村里的水果产业园里除草。作为水果产业园的一名长工,这份工作对于张清兰来说至关重要。

“在家干活路就挺好的,何必要到外面去嘛!”张清兰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大云村的产业发展最早开始于2009年,那时,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找到村委,表示想要承包一片土地种果树。在协调土地流转中,大云村提供了一系列“保姆式”服务。

两年前,大云村举办第一届桃花节。春光潋滟的好时光里,几百亩桃花盛开,游人纷至沓来,宁静的小山村热闹极了。水果种植业成为了大云村的重要产业,不仅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村民还通过开办农家乐、贩卖小商品以及到园区就业,实现了增收。

和张清兰一样,1组村民杨廷金也是水果产业园的固定员工。今年68岁的他,虽然不用照料家庭,但这样的岁数要想再外出务工,几乎不现实。如今,在园区里干活,杨廷金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外出务工于他而言,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家门口实现就业,让他的生活有了十足的底气。

而能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在大云村不止一处。

大云村先后引进西亚湾果树种植、盛弘水果种植和绿怡苗木种植等农村产业发展专合社4个,发展高品质水果种植、绿化苗木种植。

其中,西亚湾果树种植农民专合社占地470亩,主要发展果树种植、农业观光旅游、游乐、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现已投资500万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

今年以来,该合作社先后引进种植黄桃、脆桃、沃柑、爱媛38号、蜂糖李、日本脆柿子、无花果、西梅等优质新品种10余个,预计可年产水果300余吨,实现产值600余万元。

种植产业欣欣向荣,除了给村里带来旺盛的人气,还有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

村民巫光英是苗木种植基地的一名长工,除了一年有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每月还有2400元的固定工资。一年近3万元的收益,让一家人的日子也更加有奔头。

“除了有土地流转费之外,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吴嗣平说,仅水果种植园区就有四五十人干活,到用工高峰期,村里的产业园总体可实现两三百人就业。一些年过七旬的村民,不能外出务工,也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天80元的收入拿起来“香香的”。

“现在村里就是一片乐业的热土,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出去啦!”吴嗣平充满信心:坑洼的村道铺成了水泥路,荒地种上了经济作物,目标在一个个地完成,纸上的寥寥草图已日渐丰富成一幅田间地头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丁洁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