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扶贫格局: 内江高质量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2020-12-08 10:00:57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黄俊钦

构建大扶贫格局: 内江高质量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内江“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村破茧成蝶展新颜。图为东兴区杨家镇柏梨村新貌。(资料图)

脱贫攻坚宣传牌 李忠福 摄

我市坚决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图为2019年2月2日,市中区全安镇花洞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吃团年饭。王斌 摄

脱贫攻坚中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图为东兴区柳桥镇涂大山村五组村民宋长春返乡创业养殖的乌龟长势喜人。黄正华 摄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我市坚持夯基固本,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图为威远县新店镇引导发展大头菜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黄正华 摄

脱贫光荣户范方连家盖起了楼房 徐凯 摄

东兴区同福镇老君村发展小龙虾养殖,帮助贫困户脱贫 王斌 摄

脱贫户在草莓种植大棚里务工(资料图)

我市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图为市中区伏龙镇横房村,一对90后大学生高建超与石利君返乡创业养羊。(资料图)

连片的秧田里,成群的白鹅和鸭子在嬉戏;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上,太阳能路灯提升村庄的格调;产业园里,务工的村民忙得热火朝天……昔日贫困的隆昌市古湖街道大云村通过积极探索集体发展项目,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将光伏发电项目作为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发展高品质水果种植、绿化苗木种植等,在脱贫路上实现“蝶变”。

“建成水泥路9.6公里、便民路5.4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建设山坪塘9口、囤水田34块、砖砌化田坎33条共计1600米、提灌站1座,排水渠道1.13公里,极大提高了村民生产效率;建成卫生室、电商室、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室,自来水、天然气、通信网络全覆盖,全面方便村民生活……”对于变化,大云村村支部书记吴嗣平感触颇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出发,将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奋力推进高质量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脱贫答卷”:

五年来,脱贫退出全面完成——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底实现建档立卡21.7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6.9%下降为零,提前完成“十三五”脱贫目标。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获评脱贫攻坚先进市(州),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综合评价好的市(州)。

五年来,“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35亿元、行业扶贫资金54.14亿元,聚焦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扶贫专项,累计改造危房23982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15户、13048人,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个人支出比例控制在10%以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03.49元增加到2019年的7797.23元。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占比不断下降,收入结构更加优化、增收致富更可持续。

五年来,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入实施“六网会战”,新(改)建贫困村卫生室301个、文化室301个,新(改)建通村公路、便民公路929.67公里,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27.6元。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五清”行动等工作,95个贫困村建成“美丽内江·宜居乡村”达标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产业6.39万亩,各县(市、区)各类文旅活动抱团开展,“产村一体、产居一体、产景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来,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坚持扶志与扶贫相结合,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涌现出“四川脱贫榜样”刘小康和内江脱贫攻坚“奋进奖”陈永和、庞桌礼等一批先进典型。依托“农民夜校”和实训基地,培养“农村家庭能人”76.69万人,基本实现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全覆盖。

巩固脱贫成果是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衔接”的内涵。面向“十四五”,我市将全力把脱贫攻坚期形成的体制成果、政策成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和政策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矢志不渝地向着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砥砺前行。(黄俊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