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开新路 “竹塘三宝”助民富

2021-01-04 10:53:15来源:内江日报编辑:周海波丁洁

文旅融合开新路 “竹塘三宝”助民富

——威远县观英滩镇竹塘村脱贫攻坚小记

脱贫户在修剪香樟树

朱明远(左)与村干部一起查看中药材长势

竹塘村民俗接待点

位于威远县观英滩镇西北部的竹塘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但多年来因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突出,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竹塘村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打造中药材观光园,改善人居环境,助力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路到家门口,一趟车进城

顺着蜿蜒平整的乡村公路,路过一丛丛的翠竹、一片片的青松,竹塘村静静地横卧于云山雾罩的穹窿地带深处。2020年12月30日,当记者驱车进入这片穹窿地貌的腹地,饱览的是一幅意境开阔的水墨画,也是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水图。

远山含翠,鸟雀啁啾,竹塘村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还有其浓郁的人文特色。

白墙黑瓦的围墙,配上大红灯笼,仿古式门窗沉稳大气又厚重,就连房前屋后的白墙上,都配以手绘水墨画。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路边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这样的场景,对于村民们来说,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以前赶个场,走的是山路,爬的是陡坡,哪像现在这么方便哦,一趟车就可以坐到县城,不仅是县城,去资中、成都都方便得很!”这是竹塘村村主任崔柳扬最直观的体会。

这条进村的主干道,连接了观英滩镇的7个村,涉及村民一万多人,修通之后,解决了近半数村民的出行问题。目前,道路还在不断完善中。

据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实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在各级各部门以及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竹塘村新建13公里通村公路,不仅将致富之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更联通了外面的世界——往西北,20公里到成自泸高速公路连界站;往东北,15公里到成渝高速公路鱼溪站,交通便利。

交通变了样,人居环境也不断改善。通过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竹塘村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1户,新建房屋64户;公路硬化13公里,建成20公里便民路,19个村民小组均通公路,其中,18个村民小组通硬化公路;全村户户通电,安装路灯53盏;自来水水网覆盖到所有农户,普及率达100%;建设公共厕所2座。

竹塘村有554户村民,通过沼气池、三格化等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就达到了549户,完成无害化厕所建设310户。2019年,竹塘村被确定为威远县人居环境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

如今,行走在村里,青山环绕,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美景。到这里,无论是旅游还是生活,都无比舒心和惬意。

文旅相融合,脱贫有成色

“一到周末,我们这里就闹热得很,有时候院坝里的车都停满了,全是从外地来旅游的……”在竹塘村的游客接待中心,在此休闲的村民向记者介绍。

观英滩镇属于资源型镇,曾以矿石开采业为主。2013年,出于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考虑,政府关停了所有煤矿开采。支柱性产业没有了,群众增收成了难题。

早在2008年,观英滩镇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竹塘村,正是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坪山歌”发源地,也是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围绕这个点,观英滩镇和竹塘村在文化旅游上做起了文章,建设石坪山歌、崔氏文化展厅1个,新编石坪山歌40余首,每年开展石坪山歌文化艺术节活动。

在竹塘村,最有名的当属“花朝门”生态园,这是返乡创业者崔扬投资建设的一个旅游景点。

在外打拼多年的崔扬是土生土长的竹塘人,发家致富后,他毅然回到了家乡投资创业。

2010年,崔扬成立了绿化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大型苗木、花卉培育种植基地等2000余亩,同时,发展了近1000亩大叶香樟树种植。通过“公司+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村民们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有就地打工的收入,还有苗木销售和加工的分红。

通过几年精心培育,1000余亩大叶香樟如今已成规模,笔直的树干,葱茏的枝丫,汇成一道生态屏障,蔚为壮观。

依托建成的精油加工厂,通过提炼香樟树油发展起来的产业已初见效益。一瓶500毫升的香樟油,可以卖到80元一瓶,这项特色产业,成为竹塘村的经济增长亮点。

依托村里的自然资源,崔扬修建起了占地900亩的森林康养中心。其中,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有床位250个,达到国家三星级宾馆标准。据介绍,这样的森林康养中心,目前在全省仅此一个。

与此同时,竹塘村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了占地100亩的中药材观光园。

产业兴旺了,经济搞活了,人气旺盛了,脱贫致富也就有了希望。竹塘村逐步形成了“农旅融合”新业态,通过产业、教育、医疗、金融等相关扶贫政策,进一步巩固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夯实了脱贫质量。

2018年底,竹塘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

旅游人气旺,增收门路多

临近晌午,炊烟四起。

“老头儿,回来吃饭了——”堰塘对面,传来了呼喊声。

“来了——”4组脱贫户崔开荣放下手里的弯刀,快步回家吃午饭。

崔开荣年近八旬,子女都不在身边,他和老伴因生活困难,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年事已高,但老崔和妻子身体还算硬朗,平时能打点小工。村里的花朝门生态园发展起来了,老两口都在园里找到了事做。栽植树苗、修剪枝丫、树林养护……靠着自食其力,两人一年的务工收入达到一万多元,于2017年顺利脱了贫。

像崔开荣这样,通过务工收入摆脱贫困的村民还有很多。每年,花朝门生态园提供的劳动岗位包括餐饮服务员、保洁员等,用工高峰期可以达到50人左右,村民不用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

文化旅游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好处不只这一点。

竹塘村是观英滩镇的粮食主产区,这里因为特别的土壤和气候,加上海拔高,出产的大米比一般大米更软糯,每年,全村的产量在30吨左右。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竹塘大米的名号不算响亮,村民们只能挑到镇上去卖,每公斤4元的价格无人问津。旅游业发展起来后,竹塘村的大米随之身价倍增。

8组村民崔友扬今年种植了约14亩稻谷,收获谷子5000公斤左右,碾出的大米每公斤能买到8元,“不够卖,全部被来这里旅游度假的游客一购而空。”

同时,竹塘村还积极发挥养殖户示范带头作用,将黑山羊养殖这一传统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

大米、草药、黑山羊,这些土特产,如今都是竹塘村的“香饽饽”、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子。

此外,依托旅游业带来的旺盛人气,部分村民还找到了更多的商机。

在竹塘村的游客中心,12栋外观统一的川南民居建筑在一串串红灯笼映衬下,古朴中透着典雅。部分村民自建房屋时,也都参照着这样的风格修建,美化了村容村貌。到了旅游旺季,因游客数量暴增,康养中心的床位供不应求,这些村民的房子便又可作为民宿客栈用于游客接待。

如今,在竹塘村,由村民自建、挂牌营业的民宿客栈共有4家,每年可带动村民收入2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把这里的竹塘大米、中草药推出去。”观英滩镇副镇长朱明远谈到未来的发展计划,信心十足,“同时,扩大全镇的黑山羊养殖规模,做成品牌。”据悉,依托黑山羊养殖产业,竹塘村将在村里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牧草种植业,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赚得金山银山,让村民获益,为子孙谋福。(丁洁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