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丨巧作“无中生有”文章,内江市市中区文旅融合让“诗”与“远方”兼得

www.scol.com.cn (2019-05-05 15:41:48) 来源:川报观察
编辑:周海波 罗尹 邵明亮  

四川在线消息(罗尹 记者 邵明亮)刚刚过去的4月,是我省各地迎来“人间四月天”的美好季节,“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的文旅新宣传口号火爆全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更是提振人心,实现一次诗与远方的牵手、资源与产业的共振;天府各地的赏花游、采摘游迅速升温,文旅融合发展其力已聚、其势已成。

玫瑰花坞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等紧密相关。当前,全省正大力发展县域文旅产业,对增强县域发展动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身处甜城之心的内江市市中区,文旅产业发展状况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难题?

背景

缺乏人文历史景点只能“靠山吃山”

“老祖先们留给市中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在今年的3月召开的市中区两会上,一位对市中区旅游产业颇为熟悉的人大代表在分组讨论时如是说。

诚然,细数市中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喻培伦将军纪念馆、圣水古刹、三元塔、摩崖石刻、钟鼓楼、玉皇观、曾家大院,都是历史对市中区人民的特别馈赠。但是,与省内其他城市相较,如乐山大佛、安仁古镇、三星堆等,市中区的这些人文资源确实正如该位人大代表所言“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这些人文资源在市中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也尚未发挥显著作用,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内江三元塔

正如不久前川报观察向全省183个县(市、区)的负责人、文旅部门负责人、文旅项目负责人发出《四川县区文旅产业发展调查问卷》显示结果一样,在全省183个区县中超过64%的地方都是依靠自然景点景区或历史人文景点景区发展文旅产业,市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靠自然景点景区发展文旅产业的县区。

为此,市中区提出了强力推进“两朵玫瑰、一片草原”“两座公园、一个基地”“两个4A景区、一片乐园”三个“2+1”精品旅游景点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全力打造“成渝乡村旅游样板区”。去年,市中区实现旅游总收入57.5亿元,增长19.4%。可以看出,缺乏人文历史景点的市中区势要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做大文章。

发展

火爆的乡村旅游景点多是“无中生有”

乡野赏花、田园采摘、舌尖美食,这是带旺乡村旅游的三件法宝。

5月1日,位于史家镇牛桥村的“牛桥花坞—海瑟姆玫瑰河谷”开园营业,成千上万朵的玫瑰、月季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试开园期间门票价格20元,老人、儿童及学生半价优惠。景区推出了玫瑰文化节、精品园区游览、亲子乐园、美食节等各类活动。加上前期宣传给力,曾组织过媒体集中采访,这个距城20分钟的“一朵玫瑰”迅速成为“五一”期间市中区的“网红”打卡地。

景区开发企业负责人陶亚舒告诉记者,“牛桥花坞”项目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食用玫瑰为产业支撑,生态花卉种植为先导、花园园艺文化为特色,形成文农旅创产业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区。

全安镇桑葚采摘节

市中区地处盆地中南部、沱江中下游,是内江面积最小的市辖区,尤其农村产业发展囿于土地限制,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身处浅丘的市中区靠“无中生有”的旅游景点不仅有玫瑰园,已经开业一年多的川南大草原更是该区“无中生有”的一个成功案例。

2014年,市中区成为全国三个试点土地承包权退出改革任务的区县之一。为了最大化保障村民土地收益,市中区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方向,探索土地承包权退出,为辖区退地村民量身定制了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的“三换”模式,即“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川南大草原就是市中区施行“退出承包地换股份”后引入的农旅融合项目。尚腾新村和紧邻的大庄村、七里冲村结合川南大草原旅游项目建设,通过“三换”模式将农户承包地自愿退还村集体,按照1亩每股入股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既解决了耕地撂荒、村民增收乏力等问题,还促进了产业规模连片发展。

不久前,四川省川南大草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集体,成为全省8家获此殊荣的乡村旅游单位之一。

反思

如何打通文旅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因地制宜,走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必然要在区域分工背景下,激活各地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旅游,亦是如此。

在看到市中区文旅产业从“几乎没有”到“无中生有”的谋与变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大多数发展乡村旅游的县区一样,赏花、采摘、美食都是乡村旅游的杀手锏,随之产生的同质化问题不容小觑。

在赏花层面,距离城区半小时车程内,除了市中区,还有位于资中县银山镇的内江花芊谷农业主题公园,有位于东兴区田家镇的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等,再加上每个县区自己包装的“赏花全攻略线路”,一些成熟的或尚未成熟打造的赏花胜地均包括其中,“赏花”形成了竞争之势,市中区如何突围?恐怕在景区门票机制、景点打造、景区服务、便捷程度方面要有所考虑。

川南大草原

在采摘方面,与“赏花”打包发展,更注重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如,市中区全安镇桑葚采摘旅游文化节在经历了去年的“火爆“之后在今年选择了“低调”。“去年在狮湾村的路上,我们在场镇堵了大半个小时,都是车!”一位参加过去年采摘节的人士说,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采摘体验差就不想来,会选择其他较为便捷的地方去。数据显示,去年4月15日当日游客量达万余人,几日累计突破三万人。在经历了去年的“阵痛”后,今年,因担心正在改造提升的场镇道路陷入“瘫痪”,全安镇虽依然举行了第三届桑葚采摘文化旅游节但选择了“降降温”。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能力或许才是长远之计。

在美食方面,早前,市中区结合本地特色向全区推广“汉安莲荷宴”乡村系列,包括软炸荷花、荷叶烧白、莲子烧猪手、荷叶鸭子、柠檬泡藕片等。此外,由区委宣传部、市中区总工会、市中区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联合主办的“甜城厨房”特色家常菜培训会也在致力于打造和提升市中区餐饮行业大众特色菜肴,助力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但是,要让甜城美食走进寻常农家乐,让景点景区不再是“凉粉凉面”棚子扎堆,实现乡村旅游的餐饮提档升级,还有“最后一公里”的路要走。

结语:

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文化和旅游从来都是相伴相生、融合交汇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这是四川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顺应文化旅游发展大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千百年来,天府之国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绚烂多彩的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身处成渝之心的汉安故郡,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困境是大多数县区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难题,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路让“诗”与“远方”牵手更紧密已势在必行。(图据“微甜城”)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