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民间手艺人②|台前幕后多项全能 他让资中木偶变了“脸”

2020-06-09 09:20:31来源:川报观察编辑:周海波张啸 郑志浩

四川在线消息(张啸 记者 郑志浩)6月5日上午,资中县木偶剧团木偶制作师唐友民在工作室里紧张地忙碌着,案头上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和木偶半成品。“制作一个木偶前前后后要3个月的时间,大的工序都有近30道。”聊起木偶,唐友民话匣子打开了。

耳濡目染 从演员到“全挂子”

唐友民今年56岁,与资中木偶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父亲曾是资中县木偶剧团的一名鼓手,1978年父亲因病去世,14岁的唐友民便顶替父亲进团当了一名演员。“我几岁就泡在剧团里,从小就喜欢这些东西。”唐友民说,小时候觉得好玩,他就将师傅们废弃的塑型泥土带回家摆弄,师傅们竟说做得有模有样。

进团后,唐友民跟着老师们练习各种表演技巧。但当时身高不足1.6米的他,还没有1.7米的舞台围幕高。“演出时只好踮起脚尖,比别人辛苦很多。”唐友民说。

渐渐地,唐友民对木偶制作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演出空闲他就往制作室钻,做些小道具。

1988年,剧团准备排木偶剧《斗妖记》,团长见他喜欢做道具,就让他做一个“甲山穿”试试,没想到他这个处女作一出来,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以后,唐友民既当演员,又当灯光师、音响师,还搞舞台美术,时而又制作木偶,成了剧团的“全挂子”。

大胆创新 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2005年,剧团生存面临困难,全团演员仅4个人。演员少,排大戏没基础。无奈之下,团长胡海决定排“独角戏”寻找出路。“想了很久,决定尝试将川剧变脸、吐火移植到木偶上。”唐友民回忆,和同事们经过4个多月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实现从最初变4张脸到后来的8张脸。

要吐火则更加困难。唐友民用煤气打火失败后,又安装打火机、丁烷尝试,点火成功又面临防火问题。经数十次试验,安装防火材料才终于实现木偶点火、开嘴、吐火的连贯性和准确性。2006年,唐友民和同事们带着变脸、吐火木偶亮相舞台一举成功,木偶变脸、吐火从此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

2008年,唐友民正式成为专职木偶制作师。这一年,他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带领,资中木偶制作技艺不断推陈出新,从纯木头制作到加入篾条、铁丝、钢丝,再到现在的硬纸壳,不仅使木偶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而且单个木偶重量从8到9斤减轻到了3到4斤,极大地节省了演员体力,也丰富了演员的表演形式。

2009年,唐友民和同事们带着木偶前往新西兰演出。“场场爆满!”说起那次演出,唐友民仍很兴奋,35场表演,观众达40多万人次。2015年,唐友民的现场木偶制作表演受到日本观众的热棒,原定1小时的活动,最后表演了3个多小时。

大胆创新让资中木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资中木偶剧团也吸引了众多青年加入。“我现在带了5个徒弟,年纪大的40多岁,小的只有10多岁。”唐友民说,等自己老了就不用担心这项技艺失传了。

近年来,资中县也加大了木偶技艺的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了百场木偶进校园、资中百姓大舞台、精准扶贫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同时,还给予资中木偶剧团剧目创作、人才培养、阵地建设等相应的资金支持。

如今,资中木偶剧团已有40多个人,其中演员就有20多个人,这与当初只有4个演员的窘境相比,明显改善了不少。

    编辑推荐